近日,嬰兒使用激素含量超標的抑菌霜成“大頭娃娃”引發廣泛關注。報道中的嬰兒照片讓人觸目驚心,而更令人憤慨的是,在專業機構的檢測證據面前,商家不但不承認,還反咬一口,掛出所謂的“權威檢測報告”,并發出“警告”來威脅嬰兒家長。兩份檢測,孰對孰錯。最終,有關部門介入,查明企業確實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并依法查處涉事企業及相關人員。(1月17日 《人民日報》)
事情到此,似乎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然而,那個只有5個月大的嬰兒,她受到的傷害可能是不可逆的。在這場“商品博弈”中,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除了個體利益的損害,“信任危機”或許是該事件更隱形而深遠的影響。偽劣產品的曝光,刺痛了公眾的神經,也在他們心中扎下了一根尖刺。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與今天的“抑菌霜事件”何其相似,無辜的嬰兒成了受害者,那些觸目驚心的傷痛也烙在了公眾的心上。隨著事件的平息,消費者心中的尖刺卻一直存在。“國外奶粉代購風潮”便是“三鹿事件”對中國奶粉市場的隱性影響。
不可否認,涉事商家應當為此負責,但縱觀該事件,有關部門恐怕也無法全身而退。
報道中,商家拿著“權威檢測報告”振振有詞,拒不認錯。筆者調查發現,該公司在2019年3月6日發布了多份檢疫技術中心出具的委托檢查報告,報告顯示相關產品檢測結果正常,其中就包括導致嬰兒出現“大頭娃娃”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這究竟打了誰的臉?到底是檢疫中心的失誤,還是有關部門的庇護,讓一款含激素的產品在市場上流通這么久?讓消費者寒心的,既有道德缺失、利欲熏心的無良商家,更有本該是消費者“保護傘”的有關部門。
“以人為本”不是空喊的口號,而是在關系到人們切身利益的問題上,真正沖上前來,做人民的“保護傘”,為人們保駕護航。有關部門要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宗旨,真正做到尊重公眾的生命健康。積極落實法律法規,讓法律成為懸掛在商品生產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斬斷利欲邪念,扶起公正道義,助推中國經濟發展長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