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高中一定想不到,一份看似平平無奇的通報竟會在朋友圈刷屏,并且引發巨大爭議。題為《1月18日—1月24日違紀情況通報》的文章,不僅是網友吐槽的對象,而且成為不少專業人士批評的標靶。
該通報中涉及的違紀行為確實有些匪夷所思:除了“上課睡覺”“考試睡覺”“曠課”等常見行為,還有“抹護手霜”“梳頭”“坐姿不端”“第三節自習課向別人傳爆米花”“寫網絡小說”“哈欠不斷”等相對奇葩的內容。
這篇文章刷屏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違紀的具體內容,而是它本不該出現在互聯網時代。不少網友表示,該情況通報讓他們回憶起了自己的青少年歲月。這恰恰很說明問題:因為梳頭、坐姿不端、哈欠不斷等學習習慣上的毛病在課堂上受批評的經歷,我們這些成年人都很熟悉,問題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怎么中學的教育模式依然一成不變?
當然,違紀內容也有了一定的新發展。比如,有同學開始寫網絡小說了。只不過,時代在變,我們對新生事物的容忍度卻似乎沒有提高。一言以蔽之,通報里反映出來的教育方法還是以“管”為主,并沒有掌握收放自如,讓學生自由發展的訣竅。時間已經走到了互聯網時代,這樣的現象難免讓網友感到失望。同樣落后于時代的,還有這篇違紀通報的撰寫方式。正如許多教育界人士所指出的,通報有侵犯學生隱私權之嫌。一些用詞,比如“眉來眼去”之類,也不太妥當。雖然不知道這份通報的作者究竟是誰,但是他在發稿時的草率和不嚴謹顯而易見。
該通報在朋友圈熱傳后,閱讀量直線上升,之后被發布者刪除。運營者可能認為,該文章的讀者僅限于學校內部人員,但事態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顯然,微信號運營者對網絡傳播的速度和影響知之甚少。把上述情況綜合起來看,一份通報反映出的根本性問題是落后于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和教育方法。
我們在朋友圈熱傳這份違紀通報,是因為它勾起了難忘的回憶,更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一份詫異:2021年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前所未有,照理說,中國教育的理念也該與時俱進才是。當然,我們也大可不必將一份學校內部的違紀通報無限制地上綱上線。一來,老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課、學習,縱然方式值得商榷,但初心毋庸置疑;二來,雖然是違紀,但該通報并沒有寫明具體的懲罰方式,從涉及的學生數量之多來看,通報很可能屬于一種提醒。所以,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先聽聽校方的說法。最新消息是,鶴壁高中表示該通報為強調課堂效率,不記入學生檔案,已經責成年級主任深刻檢討,并要求年級主任對所涉及學生及家長進行公開致歉。
教育,都是為了孩子好。其方式方法有不足之處,那就好好改進;有不到位的地方,那就加強學習。輿論關注鶴壁高中的通報,不是為了用口水淹沒這所學校,正相反,我們都希望該校的學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再被不必要的“違紀情況”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