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治日報》1月31日報道,近日,“一米線”被北京、廣東廣州等地寫入地方立法。2021年伊始,河北等地接連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一米線”防疫措施的重要性被再次反復提及。
一場疫情防控,讓“一米線”的重要性得到了體現。一項實驗證實,通常情況下在空氣流通稍好的地方,咳嗽噴出的飛沫超出一米后就極少能感染人了。因而,“一米線”對于個體健康和公共安全意義重大。
除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一米線”還有更廣泛的外延,比如個人隱私的保護線、公共秩序的維系線、城市文明的風景線、公共服務的責任線。某種意義講,“一米線”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把標尺。
“一米線”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得到了很好的執行。一方面,基于對疫情的擔憂,公眾在遵守“一米線”規則上高度自覺,彼此之間也能實現互相監督。另一方面,公共場所在落實“一米線”安全距離上,對公眾進行了良好的引導和約束,比如車站、銀行率先實施、大力宣傳,對不遵守規則的人進行勸導等。
一些地方更是行之在先,從法治的角度出發將“一米線”納入地方立法,實現了道德引導與法律約束兩手抓。
不過,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一米線”的執行情況出現了一些波動和反復,一些地方開始放松要求,一些人也變得沒那么自覺,甚至回到了放任自流。
要鞏固“一米線”的執行和落實態勢,需要把特殊時期的手段常態化,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養成公共習慣,使“一米線”不僅成為一種安全距離,更重要的是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方面,要繼續通過文明倡導的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和踐行的自覺性,加強個體自律。另一方面,要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公共場所要嚴格進行秩序的規范和引導,對違規者采取一定的勸導措施和外力約束。
良好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落實一米線,需要多一些辦法、意識,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