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要求之下,北京大部分餐廳都上線了無接觸掃碼點餐的功能,盡量減少食客和店員在點餐環節的交流。但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手機屏幕字太小、需要反復授權甚至點餐前先要加入會員等不便,反而讓掃碼點餐變得更為復雜。此外,部分點餐系統要求授權收集信息的行為,也埋下了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
提起掃碼點餐,大家都不陌生,只要掃描一下桌子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完成點餐和結賬,不僅大大提高了餐飲店的營業效率,同時也有效降低了餐飲店的人力成本。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中,掃碼點餐因為減少了人員接觸,因此格外受到餐飲行業的青睞,絕大多數餐廳都推出了各自的點餐二維碼。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掃碼點餐“掃”出來的不只是便利,同時還有不少意想不到的麻煩,相比起信息泄露等隱性風險,某些餐飲店取消人工點餐服務更令人難以接受。
所謂餐飲服務,從來都不只是填飽肚子這么簡單,消費者到店消費不僅是享受美食,更希望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無論掃碼點餐羅列出多少好處,其服務實際上是打了折扣的——那些因為掃碼點餐而節省下的人工,其實正是傳統意義上的餐飲服務。換句話說,餐飲店以此來節源開流,其實是以傳統服務縮水為代價來實現的。除非消費者不在意這種服務,否則勢必會影響消費體驗。
掃碼點餐最初出現在快餐店,因為在快餐店消費,多數人的主要目的只有“餐飲”,只要店家能滿足物美價廉的期望,消費者往往并不計較“服務”。但當大大小小的餐廳都推行“掃碼點餐”之后,形勢大不一樣,消費者到底應該去哪里享受真正意義上的“餐飲服務”呢?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包括用餐引導、菜品介紹在內的各種服務,是他們能否完成消費的重要前提,將掃碼點餐定為唯一規則,實際上是將他們拒之門外。
現實中,奉行“驅逐式掃碼點餐”的餐飲店不在少數,人們一方面對這種霸道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又為掃碼之后的信息安全感到擔憂。對于餐飲店來說,推行掃碼點餐無疑能兼顧成本最小化與利益最大化,但對于消費者來說,掃碼點餐實際上意味著必須在放棄享受部分“服務”的前提下,讓出自己的個人信息。相比之下,后者無疑更令人焦慮。不少餐飲店都要求掃碼點餐前必須捆綁個人微信,或者是關注企業微信號,這些個人信息和消費軌跡,同樣也是一種商業資源。問題是,誰來為這些信息的安全把關負責?
回到掃碼點餐這件事,餐飲店推出“無接觸服務”本身無可厚非,但無論是否“接觸”,“服務”都是不應省略的內容。以“服務者”的姿態出發,餐飲店有必要兼顧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不應該將掃碼當作“點餐”的唯一方式。更進一步說,形形色色的掃碼點餐小程序,也必須經過嚴格的監督與管理,無論如何,都不應成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后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