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畢業季,有許多學生會在就業、考研、出國之間搖擺。此時,就業指導對學生來說就如暗室逢燈、雪中送炭,幫助職業規劃迷茫的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理想狀態下,確該如此。但現實是,在一些高校,由于重視不夠、師資不足,就業指導課正在淪為“水課”,甚至被質疑“上課不如實習有用”。
對一些學生而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這類課程可能被歸為可以糊弄過去的課程。然而,找工作時沒有方向,簽了約想毀約,在就業與讀書深造間舉棋不定……有的學生直到準備參加校園招聘、準備就業簽約時,才意識到就業指導課程有多重要,開始臨時抱佛腳。特別是近年來在大學畢業生群體中出現的懶就業、慢就業現象,除了就業競爭加劇的客觀原因,與部分學生逃避就業、缺乏求職技巧、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等也不無關系。而就業指導就是打敗懶就業的利器,為學生撥開迷霧,照亮前路。
隨著人才市場競爭加劇,職業生涯教育、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目前,高校已普遍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但就業指導課淪為不少學生口中的“水課”,值得反思。一個“水”字,體現出學生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完全認可。就業指導課到底“水”在哪里?值得深究。分析來看,問題主要體現在:不少學校就業指導局限于教學生如何制作簡歷、簽署就業協議等具體事務;一些老師照本宣科,課程脫離求職、工作實際,不能提供有效就業指導;師資隊伍不足,不少高校缺少專職就業指導教師,相關工作由輔導員兼任,專業化程度不足,等等。
對于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就業指導就像一座橋,幫助他們從校園平穩跨進社會。但淪為“水課”的就業指導課,效用幾何?對于迫切需要就業指導的學生而言,其價值大打折扣,還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要讓就業指導課實現價值回歸,就必須先擠掉其“水分”。一定意義上說,給就業指導課擠“水分”,是社會、高校、教師、學生多方的共贏路徑,既有助于實現人才與社會需求相對接,實現個人理想與現實需要相匹配,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也是提升教育工作質量的題中應有之義。
為此,提升質量是關鍵。這要求提升就業指導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強化課程精準性、針對性,既要注重技巧傳授,更要注重就業觀的培育。當高校和老師讓就業指導課甩掉“水分”、真材實料,學生也能學得好、用得好,或許在他們面臨擇業就業問題時,就能少一點迷茫、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底氣、多一分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