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問題嬰幼兒配方乳品接連曝出,威脅著嬰幼兒群體的餐桌安全,很多家長談相關產品而色變。日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開發的“嬰配乳粉追溯”小程序,接入76家國內主要嬰配乳粉企業的數據,標志著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追溯體系基本建設完成。(2月2日 南方都市報)
據了解,“嬰配乳粉追溯”小程序于2019年上線,消費者可通過進入該小程序,掃描產品上的追溯碼,全面了解“產品信息”“消費信息”“企業信息”三大類32項內容。目前已有76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主要生產企業接入追溯平臺,覆蓋了國內嬰配乳粉年產量的88%,總追溯數據量達到11.6億條。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積極引導嬰配乳粉中小企業及時建立信息化追溯系統,并接入嬰配乳粉追溯平臺。
如同嬰配乳粉的電子身份證,嬰配乳粉追溯碼是建立嬰配乳粉實體與其追溯數據關系的鑰匙,是實現“一物一碼,物碼同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依托此建立的嬰配乳粉追溯體系,只要通過掃碼即可查看對應產品信息,使得乳粉從“牧場到餐桌”的“前世今生”可查可知,讓家長買得放心、嬰幼兒吃得放心,也確保來有記處、去有出處,使每個環節都能攤在陽光下接受監督,漏洞極易被發現,便于食品安全監管。這是家長和孩子們的福音,也堪稱該領域一件可喜之事。
然而,追溯體系并非朝夕之間就能健全完善。2015年4月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但在現實語境下,生產經營者的主動性不夠、可信度也存疑。不少商家利用二維碼等信息技術手段在食品包裝上標識食品追溯碼,其根本目的并非為了接受監管,而是以此當經營噱頭,騙取消費者的信任,嚴重損害了追溯碼的公信,讓消費者更加無所適從。
因此,除了解決不同企業及其產品的追溯碼在追溯系統中信息不互通、內容不一致,難以實現共享協同的問題,防止“失信”病毒向追溯碼入侵、滲透,讓追溯碼能夠被信任,監管必須趁早規范、積極介入。
主管部門既要敦促生產經營者構建信息化追溯體系,更要讓監督“硬”起來,確保追溯體系中的信息準確無疑、完整無缺。同時,應從國家層面制定追溯管理辦法,建立包括質量檢測、問題產品召回、封存等在內的全過程監管,明確追溯管理者的責任,規定追溯失真的法律責任,對那些利用追溯魚目混珠、張冠李戴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嚴懲不貸、決不姑息。
嬰配乳粉追溯體系的基本建設完成,與“可追溯”“可追責”的食品安全要求,以及嬰配乳粉全追溯時代的到來,尚有一定距離。只有做到健全監督和加強管理,讓追溯信息真實可信,讓經營者和消費者心中有數,方能真正為廣大嬰幼兒群體提供更安全的食品保障,為社會公共健康安全筑起更堅實的屏障,從根源上保護食品安全和社會安全,守牢身體健康與安全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