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電視臺報道,1月20日,因為附近工廠經常會在晚上飄出惡臭,熏得人難受,河南周口一男子撥打12369環保舉報熱線投訴。隨后,舉報人信息被泄露,廠方多名人員將舉報人邵紅兵打傷。該企業還威脅“誰再舉報,舉報一次打一次”。不少村民懷疑,是當地環保局泄露了舉報者的信息。
聞到工廠發出惡臭,公民撥打環保舉報熱線,這既是對合法權益的維護,也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環境污染治理不可能只靠環保部門“單打獨斗”,而有賴于公眾對環境污染行為的零容忍,構建起群防群治的環保防線。設立環保舉報熱線,就是要暢通群眾的舉報渠道,鼓勵大家都來做監督員。
村民反映,該工廠經常惡臭熏天不說,周邊的灌溉渠也被排污,都不敢拿水澆地。環保部門接到舉報以后,理應及時有力進行查處。為什么排污者沒事,舉報者反而被打了?舉報人的個人信息不能保密,人身安全沒法保障,以后誰還敢舉報?
《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各級承擔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的機構應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護措施,加強保密檢查,并積極開展保密宣傳教育。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的,依法給予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保護舉報人,是受理環保舉報最起碼的要求。
此次事件中,是否有公職人員泄密,當地正在調查,需要盡快給社會一個令人信服的交代。除此之外,為何能夠泄密,同樣需要反思。唯有織密保護舉報人的保護網,真正建立保護舉報人的制度防火墻,免除舉報人被報復的后顧之憂,環保舉報熱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環保基本靠風,測污基本靠魚”,某些地方表現出來的環保執法落后和環保監督無力,只是問題的表象,更深層的問題是,可能并沒有真正把污染當回事,非但不去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而把打電話舉報的群眾,當成了唯一的“問題”——解決不了污染,就把舉報污染的人給解決了。
面對群眾舉報,環保部門應該對得起這份信任,如果舉報人的信息很快就到了被舉報人手里,企業還公開叫囂“誰再舉報,舉報一次打一次”,這該讓人怎么想?是不是有人端著環保的碗,卻砸著環保的鍋?如果真有執法者跑風漏氣,充當被舉報人的保護傘,必須嚴懲不貸。
誠然,地方想要發展經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直接充當保護傘,那就注定得不償失,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這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繼續走下去了。報復舉報人,不僅會讓舉報人寒心,亦會讓那些遵紀守法的企業寒心。這根本不是對企業好,而是反襯出營商環境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