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各地積極倡導就地過年并采取了切實有效地引導和服務措施。上海各旅游企業紛紛結合“樂嗨上海過大年”這一申城春節文旅主題,以組合融合的方式,準備了一系列活動,豐富市民春節假期生活。(2月5日東方網)
就地過年,注定了今年春節市場以短途游、周邊游和自駕游是主流。不管哪種形式,由于大多數人過年不出市、不出省,旅游半徑注定了是短途。對于短途游,由于當地人在平常的雙休日都可以實現,如果短途游還是往日的老面孔,對人們就沒有多少吸引力,可能就是景點和市民的雙輸。這就需要各地揚長補短,通過融合的思路,讓老面孔有新氣質,從而滿足游客需求,也促進行業增收。
一是要在系統規劃上做好文章。要堅持“大旅游”理念,堅持“全域旅游”理念,改變“抓旅游就是抓景點”的點狀思維,通過對當地資源、管理質量等方面補足短板、深挖潛力,更新旅游資源的定義。做到匠心獨運、點石成金,把過去不成為資源的轉變為資源、把過去不看重的打造成亮點。形成整體旅游經濟、旅游產業立體化發展格局。
比如,海南某景區聯合當地3家景區推出旅游年卡,針對老年游客特別安排了“游玩推薦官”服務,針對年輕人推出田園卡丁車等項目。部落劇樂部、荒野學校、幻境魔盒、免稅體驗店及夜游產品、蹦極產品等,根據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串聯成一條旅游線路,形成1+1>2的效果。游客節省時間又省錢,各景點唱好自己的主旋律,獲取最大值。某平臺推出“百億補貼萬家酒店”等優惠以及“溫泉酒店+下午茶套餐”“酒店+滑雪票+晚餐”一站式度假套餐、賀歲下午茶、小家庭年夜飯套餐等產品,也是同樣的思路。
二是要在講好本地故事上下好功夫。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非遺文化和風俗文化。對這些文化,不僅留在當地過年的外鄉人不了解,就是本地土著也可能一知半解。在旅游線路中融入這些文化,設計相關的旅行項目,把它們和旅游產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同樣會取得1+1>2的效果。
比如,福州市上下杭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推出“春節不打烊,24小時玩轉上下杭”活動,邀請留在福州過年的企業職工品嘗福州老字號小吃,參觀福州市美術館、非遺展示館,欣賞3D燈光水秀,夜宿雙杭古酒館,讓“新福州人”更懂福州。而上海面向無法回鄉過年的留滬人群,上海春秋旅游定制了貫穿春節假期的“微游上海”公益活動,每天提供20個免費名額,希望讓人們感受到申城溫度。
也就是說,講好本地故事,可以以“溫度游”、“懷舊游”“發展游”等為載體,把當地的建筑、書店、博物館、美術館、紅色景點、農業水渠等聯合融合,讓老市民新市民在短途游中感到意味深長。形成多點支撐發展的大旅游格局,最大程度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生態和文化效應的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