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催生的一系列變化,本質上承載的依舊是國人在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家國情懷、身份認同與情感體驗。
據新華社報道,“就地過年”催生2021年春節消費的諸多新特點——線上經濟繼續走俏的同時,各地特色年貨的快遞數量大增,增添了濃濃年味;半成品、外賣年夜飯頗受年輕人青睞;城市近郊成了市民春節休閑的好去處,帶動了相關景點和酒店消費;北京各大公園門票預約難、滑雪場熱鬧異常……
今年春節,國人的消費模式和生活軌跡有著不同于往年的特色,國內消費市場也展示出與時俱進、在新情況下積極應對的強大能量。比如,“人員少移動,貨物多流動”的快遞“新春運”,以及年貨從家鄉向一二線城市的“反向奔跑”,折射出疫情防控中,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惦念與祝福、以物傳情的真摯情感,年貨“寄出的是牽掛,收到的是溫暖”。多家快遞企業“春節不打烊”的持續堅守,則為這種消費新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再如,以傳統菜品、老牌汽水、漢服等為代表的“微需求”爆棚,背后則是千千萬萬離家在外的游子用各種方式找尋舊時的春節記憶、營造歸家團圓的溫馨氛圍,那些具有傳統意味和貼心體驗的物件,承載著更多的懷舊情愫與精神慰藉。
還有,線下零售店開啟“社群觸達”“多線出擊”模式,小程序彈窗點對點推送惠民信息,爭取“5分鐘商圈”顧客,則是線下商家爭奪年貨市場一席之地的一次“亮劍”——最大化發揮社群消費短平快優勢,為鄰里提供差異化互動式消費體驗,線下消費正在長出新的翅膀。此外,家庭清潔、除菌防護、廚房餐飲等產品銷量上漲,“宅經濟”在春節期間熱度走高,可見在“不便串門走動”的特殊時期,人們通過打造潔凈溫馨的居室環境、修煉個人廚藝等方式,依舊抱持著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新春運”“微需求”“社群化消費”“宅經濟”……“就地過年”催生出的新消費,既是“就地過年”人群個性化需求的展現,又是互聯網時代消費升級的體現,同時也標示著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國內經濟的持續回暖、向好。
不僅如此,“就地過年”也為各類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示——如何進一步立足消費者多元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如何通過創新理念、培育市場來引領消費趨勢,抓住商機,都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思考。
“就地過年”催生的變化,不僅存在于消費領域。“原年人”,這一意指留在原地過年人群的詞匯,迅速成為新晉網絡用語;春節期間“一票難求”的不再是火車票飛機票,而是各大院線的春節檔電影票;在異鄉的小家里,第一次自己操辦年夜飯的年輕人,終于感受到了以往過年長輩們的辛苦,并決定從此接過父母手中的鍋鏟瓢勺……
“就地過年”催生的一系列變化,本質上承載的依舊是國人在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家國情懷、身份認同與情感體驗。當春節假期結束,人們陸續回歸平日的工作和生活軌道,無論是返家過年還是“就地過年”的人們,在經歷過春節的沉浸式體驗后,都會信心滿滿地開啟新一年的征程,為下一次的相聚和團圓積蓄力量——這,或許正是傳統春節之于今天的我們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