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走進影院觀影是大家的一大娛樂。《你好,李煥英》“黑馬”之態漸顯,票房反超《唐人街探案3》,而后者的排片與上座率則有所下跌。除劇情邏輯的硬傷外,另一槽點恐怕在于廣告植入過多:飲食、游戲、app等,可謂無孔不入。
影視劇及綜藝中植入廣告,這種操作對國內觀眾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盡管受到“限廣令”約束,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廣告植入仍大行其道:由硬性廣告變為“軟廣”,從現代劇蔓延到古裝劇。
流量為王的時代,產商追求更多關注度無可指摘,投放廣告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營銷手段。利用在影視和綜藝中設定好的對白、道具和場景等進行宣傳,在公眾視野內頻繁曝光吸引注意,可最大化地發掘其商業價值。這些層出不窮的廣告即便不產生即時效果,也會潛移默化地給觀眾留下個模糊的虛擬印象,無形中起到引導作用。比如一提到洗發水,不少人大概就會下意識想到前幾年的營銷大戶海飛絲或飄柔。同時,熒幕中影視明星的使用行為,既給作品和產品帶來話題度,也拿捏住了粉絲群體的消費心理,這種“隱形帶貨”也為商家“引流”,帶來不少收益。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廣告植入的巨大收益,往往以犧牲觀眾的觀賞體驗為代價。大家看影視,無非為了放松娛樂,樂趣來源于劇情,而非花樣百出的廣告。試想,若觀看影視劇時,入目的不是A品牌的產品就是B品牌的Logo,非常容易讓觀眾跳戲。何況,如今的廣告植入經常無視劇情和故事,生搬硬套,植入頻率高、品類雜,觀眾難免產生抵觸心理。拿《唐人街探案3》來說,與同事分食和在街上邊走邊吃泡面的行為就十分不合常理,某競技類手游的出現讓人直呼尷尬,而此類植入多達十幾處。泛濫的廣告植入無益于豐富內容細節,反倒是給內容的整體呈現“減分”。當生硬的廣告植入成為業內默許的現象,觀眾體驗與作品質量雙雙滑坡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論包裝成何種形式,廣告植入的本質終歸是商業行為,廣告主和制作方都能從中獲利,但觀眾的時間卻被浪費在了粗制濫造的作品上。誰來為觀眾的消費降級買單?針對影視廣告植入這一問題,我國文化產業需要明確的法規限制,管理仍有待加強。對于影視生產者來說,保證商業與故事合理融合,保證作品觀感,才是他們該思考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