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遼寧大連,一女子去銀行存錢,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等出了一肚子氣。原來,當時正值飯點,許多辦事人卻因為害怕錯過叫號而不敢去吃飯,而銀行9個窗口有6個不營業,3個營業的中有個還吃飯去了!最終女子攜20萬發飆了:“你們三個窗口,你們人不夠還有理嗎?”(2月24日新浪網)
這位女士的話反映了很多人的心聲。到銀行要排隊,已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事情了。隨意到哪個銀行看看,基本上都是在排長隊叫號,而且一排就是很長時間。
醫院掛號口、取藥口,患者、家屬摩肩接踵;銀行網點窗口、水電氣交費口,市民列隊翹首;機場、車站安檢口,旅客排成長隊……這些窗口行業排隊現象,老百姓怨聲載道。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不少地方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只跑一次”等制度改革,甚至推出“店小二式服務”“五星級服務員”等,努力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主動接受群眾的點評,如果得到“差評”將被問責。
特別是一些辦事大廳等窗口部門,也引入限時辦結制,“店小二們”每次辦理業務時,先起立問好,熱情接待后按下計時鐘,保證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完畢,辦事效率大大提高,深受廣大顧客好評。這些優化服務的措施,讓“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大為改觀,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政府部門作風的顯著變化。
但是,也要看到,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依然在路上,一些公共服務行業“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止步于“一米線”前,浪費了大量時間,增加了辦事成本。
隨著全球經貿投資競爭愈加激烈,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當前已成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中之重。對銀行來說,改善營商環境永無止境,優化服務永遠在路上。
其一,提升服務意識。窗口單位、服務行業與老百姓關系最密切。銀行雖然打著商業的旗號,其實還是壟斷性企業,尤其要時刻想著為百姓服務的義務。服務其實有很多技巧可講,在這點上,銀行應該向餐飲企業好好學學。不要總擺出一副店大欺客的面孔。
其二,提升服務能力。“人”的環境,首先是辦事人員的素質問題。這個素質,包含了態度、能力,體現了業務水平的高低;但最根本的,是想不想提升自己、想不想提升服務水平。在用戶至上的時代,客戶的需求要及時解決,能不能夠及時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提升速度將是銀行競爭力的體現。
其三,提升服務效率。要適應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趨勢。曾有報道,西南某縣教育局在辦理助學貸款時,學生仍需要排長隊,有的學生幾天都辦不完手續,只好住在縣城。如此情形,直教人疑惑:今夕何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見慣的“住店辦手續”現象,竟然重現于信息時代,究竟是某些基層的電子政務技術發展沒跟上時代步伐,還是一些服務部門的觀念意識落伍?要不斷優化線上服務,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大顯身手,讓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多渠道各顯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