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一過,農村務工人員大批量“返城”。一則“老板排隊等著被工人挑”的新聞引發關注。報道說,在服裝加工廠林立的廣州康樂村,招聘市場出現了老板排長隊等著被挑的場景,“一條3公里長的小路上,站滿了招工的制衣廠老板。他們拿著各種衣服樣品,舉著牌子等著路過的工人挑選”。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部分網友卻好奇:“疫情期間,相當一部分行業就業受影響,現實情況大多數都是老板挑人,怎么會出現工人挑老板?”
廣州海珠區康樂村及周邊鷺江村、五鳳村等,說是有著全球影響力的紡織服裝制造聚集地絕不為過,據去年相關報道的最新數據,這里“擁有‘1萬+’商鋪,超過1萬家制衣廠,聚集了超過30萬的制衣行業從業者”。只要稍微了解多一點這里的狀況,老板拿著衣服樣品招人并不是后疫情時代的新現象,準確地說,這是多年來的一種常態,在村里一些人群聚集路段,一年四季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對于這樣的現象,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比如,淡季的時候,一些制衣廠訂單減少,老板不愿意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或許拿著樣品去街頭招臨工更劃算一些;同時,不同的成衣需要的技能不同,也并不是來個人就符合要求,這就需要拿著樣品去街頭雙方匹配需求。從這個角度,就很難得出結論說“工人挑老板”就意味著勞動力供不應求,或者“用工荒”,因為這里的“挑”實際上是雙方彼此選擇的過程。
報道援引一位制衣廠負責人李女士的話說:“以前是工廠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老板了,現在90后、00后都不會學這個了。”聽起來是工人變得挑剔起來。然而,更要看到相關的用工制度問題。一直以來絕大多數中小制衣廠都是計件工資制度,正如有網友抱怨:“旺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淡季拿最低的基本工資,五險一金什么的不用想了,誰敢把一大家子的生活托付給你?”從這個角度,訂單多的時候,熟手吃香,“工人挑老板”就不可避免。
更耐人尋味的是90后、00后不愿意從事制衣。除了折射出上述用工制度的不合理之處,還要充分認識到,這其實與隨著社會發展,工作選擇日益多元化密切相關。尤其是近些年平臺經濟蓬勃發展,對相當一部分打工者來說,相比做“廠工”,諸如做“外賣小哥”等新行業,既多了工作自由度,又有可觀的收入保障。從這個角度,工人的“挑剔”,實際上是對一些工作環境較差卻強度大、缺乏長遠性保障的傳統行業的“用腳投票”。
概言之,從制衣行業的勞動力市場供需變化來看,“工人挑老板”只不過是行業淡旺季的反映,并非新鮮事兒;跳出行業看人們的工作選擇,則意味著一些傳統行業倘若再抱著舊的模式,恐怕連“被挑”的資格都會越來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