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3月,我也迎來畢業季。去年秋招開始時,我猶豫再三,盡管就業壓力比較大,本科生就業優勢不是特別突出,我還是選擇先就業,到社會上闖蕩幾年。
秋招期間,大致就是關注本校就業中心發布的招聘信息,還有參加外校舉辦的招聘宣講會。找工作就像“過關打怪”,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攔路虎”,有些則令人備感無助和沮喪。
平常學院群里或就業中心的公眾號上,會發一些就業信息。雖然有的職位我并沒有考慮,但點進去,看到不少崗位都是“某某機關(企業),現招錄某某崗位,需要法學專業若干人,限男性,有符合條件的學生,聯系報名”。這讓我很疑惑,專業能力的高低,和性別有絕對關系嗎?還是這些崗位都對性別有特殊需求?
面試互聯網企業時,我也隱約感受到性別歧視。在一次機會寶貴的面試中,一切都進行得比較順利,雖然薪資待遇比預想低了點,但我想著自己的專業不太對口,職場都得重新學起,慢慢來吧,這都不是事。然而HR卻問我有無男朋友,這讓我覺著有點侵犯個人隱私。
記得當時遇到同校同專業的男同學,我們倆前后腳參加面試。當他面試結束后,我打趣地問他,HR有沒有問你有無女朋友這類的問題,他搖頭說沒有。我本來想,這或許只是HR無心的一問,但聯想到現實中有公司因為女員工結婚生育的成本,而不愿意招聘女性,我就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遭遇了性別歧視。關鍵,和那位男生聊天間隙,我們還談到了月薪。神奇的是,我們報了一樣的期望月薪,但HR告訴他的,卻比我的要多出300元。
我暗暗嘆氣,一樣的部門,同樣的HR面試,而且專業、經歷相仿,還都是應屆生,為何我的工資就比那個男同學低呢?這是遭遇同工不同酬了嗎?之后,我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遇到這樣的事情,即便去問HR ,會不會只得到一句,綜合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兩個人工資不同的答復呢?
新年過后,當我瀏覽各地省考公告時發現,很多崗位的招聘要求寫著幾個字:限男性。比如一個崗位要本科應屆生,專業限法學,總共招聘6人,其中3個人要求限男性報考,另外3個人則性別不限。我一直在想,這樣的限制,會不會導致同一職位,女性報考者之間的競爭壓力變大?想起來之前一個考公前輩的話,女生要努力把筆試成績往高了考,因為報考該崗位的女生太多,競爭會非常激烈。
經過秋招和實習,我意識到校園外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樣簡單和完美。對我個人來說,在求職擇業時,首先要學會承認自己的缺點、不足,這樣在遭遇客觀困難時,才不會自怨自艾。同時,遭遇不公平的對待,也讓我思考,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任重道遠,尤其那些隱性的歧視,可能發生在無聲無形中。對待性別歧視現象,求職者有必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最近,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除軍事、國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專業)外,高校不得規定男女生錄取比例。只有年輕人在選擇專業和求職擇業時,不再遭受性別歧視,他們才能真正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走出校園時,方能以個人的能力水平,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消除性別歧視,離不開社會就業環境的改善,人社局、工會、婦聯等有關部門要依據相關法律,對存在性別歧視的企業,進行有力的打擊,堅決糾正企業歧視行為,提高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