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結婚,多半年輕人難接受
據一份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60%的95后明確表示拒絕租房結婚,有了房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時間進入3月,開始進入傳統的婚嫁旺季,島城多個小戶型剛需盤也打出了“婚前置業”的口號。先買房還是先結婚?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對“租房結婚”、“婚房預算”等熱議話題展開調研。研究發現,54.1%的受訪者拒絕租房結婚,其中95后的接受度最低,超過60%的95后受訪者明確表示拒絕租房結婚。“有家先有房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不過在“誰買房”這個問題上,過去單純由男方購買的形式也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共同出資購房。
租房結婚可行嗎?
“沒房都不敢提結婚”
“孤身一人時,如果房東要賣房,甚至是換了工作,都可以說走就走,租房生活根本沒啥壓力,但組建家庭、結婚生子后,還是想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小胡今年28歲,剛剛付了新房首付,雖然房子買在了老四方十梅庵附近,“但總算是跟女朋友有個交代了。”小胡和女朋友是大學同學,兩人都是來自農村,一開始他們就知道買房家里幫不了太多忙。所以,從畢業起小胡就開始攢錢,生活能省就省,工作從相對輕松的后勤部門換到了收入更高的銷售部,工作之余甚至還去夜市擺過攤。
“50多萬元的首付我自己攢了32萬元,加上從朋友那里借的5萬元,還有公積金4萬元,剩下的不到10萬元是父母給的。”小胡說,買房沒給父母添太多麻煩,讓他挺自豪的。當然。最高興的還是婚后能有自己的“小窩”,小胡說身邊的同學和同事都普遍認同先買房后結婚的理念。“過去都是丈母娘逼著買房,現在都是‘自我加壓’,沒買房根本不敢提結婚這件事。”
數據支持: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54%左右的受訪者拒絕租房結婚,從年齡來看,80后到95后做出這一選擇的比例依次遞增,其中超過60%的95后反對租房結婚。從數據可以看出說明越年輕的群體越難接受租房結婚,婚房消費的趨勢并沒有因為代際轉換而發生逆轉,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此外,根據貝殼研究院此前的調查,接受租房結婚的90后獨居青年中,66%的人認為“可暫時性租房,未來需要有自己的房子”。買房的時間范圍可放寬,但結婚買房這件事不能妥協。
婚房買個多大的?
“小點也行但得是套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先買房再結婚,可無奈手中的現金不多。那么,對于那些把買房作為結婚必要條件的人來說,他們愿意承擔多大的成本呢?宋小姐這幾天一直在和男朋友看房,“預算170萬元,可以遠點兒,但一定要靠近地鐵,這樣方便上下班。面積可以小點,但戶型最好能是套三。”鐘情于小套三,宋小姐有自己的考慮。“結婚后有孩子,免不了父母來照顧,父母一間房,孩子稍大點也要占一間,所以三間房還是很有必要。”而對于婚房的價位,記者也隨機采訪了幾位剛剛踏入職場的95后,150萬元到170萬元的總價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最高價。在某醫療機構工作的小吳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50萬元的總房款,需要近50萬元的首付,在父母的幫助下,基本可以實現,月供在5000元左右,幾乎是職場小白的全部收入。好在婚后可以兩人一起負擔,但已經是極限。
交通方便有三居室,總價還要控制在170萬元以下,這樣的剛需盤主城區還能買到嗎?記者走訪發現,在市北老四方板塊,還有部分剛需盤,可以控制在170萬元以下。但要想找90平方米以上的小三居,只能在十梅庵、重慶中路這樣稍微偏遠的區域。
數據支持:《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在對多個城市采樣后發現,近8成人能接受的購房價格范圍在200萬元以下,同時,不同城市級別人群的選擇里,100—150萬元區間占比均是最高的。具體來看,30個樣本城市中,以青島、武漢、南通等為代表的城市“上車線”總價低于150萬元。另外,調研結果51.4%的受訪者表示,對婚房面積的選擇集中在90—120平方米;至于居室,54.9%的受訪者表示,選擇的是三居室。
想結婚就得先買房?
“聽丈母娘的不會錯”
“婚姻和戀愛是完全不同的狀態,結婚后需要面對更多風雨。而房子,可以給你們一個基本的保障。”袁先生說的這句話是當年丈母娘所說。2012年結婚前,丈母娘明確表示,結婚可以不要彩禮,但房子是必需的,哪怕小一點遠一點,但不能沒有。對丈母娘的要求,袁先生說他剛開始還是有些排斥。當時自己畢業三年多,父母也是普通工薪族,按照他原來的打算還是想先結婚,然后再一起努力買房。“結婚前丈母娘和我非常認真地談了一次,讓我有長遠一點的規劃,包括結完婚要考慮孩子的問題,一旦有了孩子花銷更大,到時候買房也許更困難。而且一直住在租來的房子,隨時可能搬家,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也特別不利。另外,還會涉及未來幼兒園和上學的問題。”袁先生說丈母娘的確說服了他,于是在婚前東拼西湊在李村買了一套小房。“現在看來,聽丈母娘的還是對的。”袁先生說。
租房結婚的不安全感可能是丈母娘給的,當然也可能是市場給的。趙女士是在2011年前后結婚,“我們當時是租房結婚的,是親戚的房子,當初他們要移民,就把房子低價租給我們,可以讓我們一直住,也順便幫他們看房子。”一開始的時候趙女士還覺得很幸運,但在住了五年之后,他們還是買了自己的房。“當時房子漲得太快了,2011年如果自己拼盡全力買套房,住在浮山后不成問題,但五年后一樣的價格只能去李村。”而現在,趙女士把當年買房的行為稱為“止損”,“如果是現在買,恐怕花一樣的錢只能住城陽了。”
數據支持:《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不支持租房結婚的受訪者里,75%的人認為,買房才有歸屬感、安全感,且超半數人認可“買房后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質”這一觀點。不再頻繁搬家、隨意裝修布置、孩子可以和熟悉的朋友玩耍,這或許就是穩定居所帶來的平凡且美滿的生活。同時,也有受訪者表示,“房子和教育分不開”。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依舊明顯,房子也被賦予了教育、交通及醫療等屬性,特別是教育屬性,關系到下一代的成長發展。雖然租售同權在穩步推進中,但有屬性“加成”的房子依舊是稀缺資源。
婚房誰出錢
悄然在改變
貝殼研究院發布《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顯示,51%的受訪者表示,買房資金由男女雙方獨立共同承擔,其次,30%的人表示部分資金源于雙方父母資助。對于年輕人的婚房,父母又是什么看法呢?調研數據發現,30.3%的受訪者表示,“家里若有兒子,則準備婚房”;其次是27.9%的受訪者表示,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需要準備婚房”。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兒女結婚,家長是需要為其準備婚房的。而這一數據背后反映的是女性對待婚姻觀念的轉變。按照傳統習俗,婚房多是由男方準備,但隨著代際交替,這一傳統習俗已在悄然發生改變,很多有女兒的家庭也會為其準備婚房。站在父母立場,一方面是保證女兒在婚內不處于劣勢,另一方面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
房產證寫誰名
提前要約定
在貝殼研究院發布的這份《2021婚房消費調查報告》中,記者還見到了一份有些特別的數據:“不管誰出錢,房產證上都要寫上夫妻雙方的姓名”,這一選項占比最高達到55%左右。可見,過去在婚姻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平等的關系。
不過,也要給大家科普一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只要夫妻間沒有事先對于房產明確約定產權歸屬于其中一方,不論購房合同或者房屋所有權證書上面的購房人或者房屋所有權人是哪一方;不論購房合同或者房屋所有權證書上面是否載明共有人,不論夫妻雙方的出資份額多少,該房產均屬于夫妻雙方共同所有。(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