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智能手機、一款教育類APP即可“斬殺”難題,解題變抄題成為不少家校的吐槽點;“同一道題掃出三種答案”,混亂的解題過程與結果加劇學生的課業困惑;智能推送的色情、暴力廣告誤導青少年尚未定型的三觀,污染社會風氣……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提交的《基礎教育階段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建議》,指向教育領域的科技亂象。
“掃一掃、拍一拍功能‘入侵’教育類APP,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于向手機要答案。”教育類軟件是科技成果在教育領域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工具性特征,本應發揮好為學生答疑解惑、為家長減輕負擔、為學校鞏固教學成果的作用,但現實情況并不令人滿意。消除教育類APP鋪天蓋地的隱患,合理推進人工智能進校園漸趨成為社會共識。
反觀當下教育生態,眾多因素成為實現這一美好訴求的“攔路虎”。第一,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因自身認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做到正確應用軟件,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為討巧而“掃一掃難題”成為不少學生的選擇。第二,在家庭輔導漸趨盛行的當下,部分家長或受限于自身知識結構,或受限于短暫空閑時間,更傾向于將目光轉向APP。第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學校、課外輔導機構選擇與在線教育平臺合作,不遺余力推廣教育類軟件的做法,使得學生成為被任意分割的“唐僧肉”。
“科技向善”不應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理念,而應走向千家萬戶。以教育類APP為例,“科技向善”就是要立足成為萬千學子求學路上的重要助力,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答案一掃便知”的技術設計,無形中限制、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習減速的現實后果顯然悖離“科技向善”理念。
引導、規范教育類APP健康發展,是踐行“科技向善”理念、更好服務教育領域的必要舉措。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就曾印發《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從提高供給質量、規范應用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強制約束;隨后公布的《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備案管理辦法》更是促成了對教育類APP的登記,使得相應軟件的出現與使用變得“有跡可循”。俗話說“學無止境”,同樣,教育類APP作為學習旅程的伴隨者,不斷完善也應是其長期秉持的目標。
消除“掃一掃”教育類軟件的隱患,需要多方協同聯動。對教育類軟件的供給者來說,關注用戶體驗、彌補相關設計缺陷,或是贏得良好口碑的關鍵。教育主管部門更應積極作為,加強監管,為萬千學生健康應用教育類軟件創造良好環境。唯此,科技才能使學習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