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下城區三里塘路,王馬里藍領公寓旁,如果不是那盞三色旋轉燈箱,很多人不會注意到,這里有一家沒有名字的理發店。這家理發店的老板與店員,多年來始終一人兼任。
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報道,這條街最興旺的時候,一共有六家理發店。但現在留下來的只有這家“不充卡還能賒賬”的無名小店。今年50歲的富陽人李靜波,經營這家社區理發店19年了。19年來,李靜波從“小李”變成了“老李”,不過,老主顧們仍然習慣稱呼她為“小李”。
李靜波的理發店,服務著杭鍋、杭氧的很多職工和德勝新村的很多居民。這些老顧客如今多年過七旬。李靜波說,“給老人服務,最重要是講個誠心。很多老人不缺錢,就缺個說話的人。”所以,每一次理發,她都會和他們聊點家長里短。有些老人沒事的時候,也會來店里坐坐,把她當成親人,說說煩心事。
這讓人想起了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店》。說的是日本的一個小鎮,路旁開著一家雜貨鋪,有煩惱的人可以通過投遞書信的方式,在雜貨店店主老爺爺那兒說出心中的困惑。某種程度上,李靜波的理發店,就是這樣的“解憂小店”。有時候,人們不是需要解決問題的答案,只是希望在那么一個地方,可以沒有心理負擔地跟人聊上一聊。
社區小店,生存不易。處于居民日常生活圈,與其說經營的是生意,不如說是人情。就拿這家無名理發店來說,理發費從19年前3元一次到如今15元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李靜波每漲一塊錢都很糾結。社區里有腿腳不便的老人要理發,她就上門服務,老人們總是多給點錢,還會送上一兜吃的喝的。這種關系,超越了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不只是生意,而是感情交流。
經歷漫長歲月,路邊小店作為鄰里之間的一個日常生活場所,發生了多少人情往來。日子隨風而逝,小店和顧客之間的聯結越來越深,鄰居們視小店的存在為必需,習慣了小店帶來的便利,習慣了相互之間知根知底的溫暖。小店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更是老朋友般的存在。
無小店,不杭州。路邊小店是城市生活的一角,是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年多,讓社區小店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那些菜店、花店、理發店……仍在默默堅守。這些社區小店,映照著居民熱氣騰騰的生活,也讓杭州更有人情味、更具生活氣息。它們,見證了歲月變遷,見證了人間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