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央視點名批評的“天空之鏡”,因虛假廣告被罰款12萬元。不曾想,熱度剛剛消退了一下,又有景區出來“刷存在感”了。近日,孟州老家莫溝景區櫻花賞玩節活動用假櫻花引游客吐槽。景區虛假宣傳,“后繼有人”。
人們常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但在景區的虛假宣傳上,這句話卻得到了別樣的詮釋——過去的教訓立馬就忘,過去的“經驗”依舊借鑒。用假花、照片來吸引游客的手段,一點也不新鮮,可在“繼承者們”看來,一招鮮足以吃遍天。
眼下,一邊是旅游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愿意為旅游花錢了,而另一邊是優質的旅游資源匱乏,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簡單來說,市場上供少于求,成為這些景區虛假宣傳有恃無恐的“底氣”。
除了有“底氣”外,“打臉”的力度不夠,也讓一些景區敢堂而皇之地進行虛假宣傳。當前,對于景區虛假宣傳的監管處罰還是相對溫和的,一般只對影響比較惡劣的進行相應的處罰。在多數情況下,對景區虛假宣傳的監管往往容易陷入“監管不到、打不到臉、打臉不疼”的循環里。如此一來,就不免有厚臉皮者吃相難看了。
可惜,他們還是打錯了算盤。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不斷提高,近年來,游客實時舉報景區虛假宣傳的例子比比皆是,消費者自發的抵制行為,大快人心;而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雖是后發而至,但也直擊“七寸”。比如,2018年年底,蘇州定園就因為虛假宣傳成為我國首例被吊銷執照的景區。種種跡象表明,景區虛假宣傳的套路,已開始不靈了。
當然,要完全剎住這股景區虛假宣傳之風,還需要久久為功。一方面,加強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結結實實地打虛假宣傳者一巴掌,讓其意識到后果嚴重,才能有效勸退。另一方面,當地的職能部門也可以考慮如何幫助引導景區開發好旅游資源,以防其走彎路、走邪路。用貨真價實的美景及服務,贏取游客的信任與支持。畢竟,一個景區往往與其所處的地方掛鉤,若景區名聲臭了,首先受到牽連的還是地方自己,這筆賬算下來,終究是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