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一些街道(鄉鎮)政務服務中心多了一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所謂辦不成事,當然不是指什么事兒都能給辦成了,它指的是辦事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未能實現成功受理、成功審批或群眾對此來政務大廳未能解決的問題等,對于這樣的事情,要成立專班、分析原因,限期解決。
這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設得好,要知道,很多群眾辦事難,難就難在提供材料和尋找當事人這兩個方面。辦事所需的紙質材料形成年代久遠,有一項滅失或字跡模糊有誤,就有可能使得群眾材料不全,盡管一些材料底檔存在于相關部門,但以群眾一己之力也是難以查找的。尋找當事人的情況也是往往如此。就拿“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辦成的事情來說,辦退休不知道人事檔案在哪里,群眾不知道去哪里查找,后來通過系統查詢找到了檔案存放地;辦低保需要離婚協議,可另一方早已離開國境無從出具,居委會知道離婚情況上報區里特事特辦。
事實上,許多辦不成事的事,大抵都是如此辦成的。某部門某項事務所需的辦事材料,往往是其他部門和單位產生出具的,辦事部門手中沒有資料,群眾也找不全,有了跨部門的協同,許多資料數據就能夠找到。在辦事過程中允許適度容缺,當其他材料可以形成證據閉環,當事人又予以書面承諾,經辦人可以形成心證來辦事,就避免陷入“證明難”的死循環。這就說明,盡快將各部門、各單位的紙質歷史檔案資料數據化,打破各部門的數據鴻溝,讓數據之間形成群眾辦事證據閉環,非常重要。
政府的辦事程序好比運行電腦程序,電腦程序面對不同的先決條件,特別是一些特殊的先決條件,也會出現一些死循環,誰的電腦沒死過機呢?這就需要使用人不斷地上報錯誤報告,系統不斷地修復,不斷地更新,辦事程序也是如此。群眾來辦事,總有各種無奈的特殊情況,這就需要不斷對辦事系統不斷修訂,“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另一個好處就在這里,可以及時發現特定情況下辦事“卡殼”情況,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梳理,可以對辦事系統進行更好地修正,在辦事材料上,哪些材料還可以更簡化,哪些資料還需要數據化,在辦事程序上,哪些條件下可以用書面承諾、經辦人心證來解決問題,這都需要不斷論證,不斷規范。
從這個角度來說,各個地方、各個職能部門不妨都設一個類似的窗口,這不僅是幫助有困難的群眾辦成事,也是對辦事系統的檢驗和完善。甚至這樣的窗口都不要只是坐等,而是要到辦事群眾中間去,問一問,您有跑斷腿才辦成的事兒么?您有怎么跑也辦不成的事兒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