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指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而大家所熟知的“花唄”“借唄”正屬于這類小額貸款公司的信貸服務。消息一出,頓時引起網友熱議。
事實上,這并不是監管部門第一次整頓貸款市場了。2009年和2014年,學生信用卡業務和“校園貸”先后被叫停,可以說有力地約束了大學生的過度超前消費行為。
然而這一次,監管部門將大學生通過花唄、借唄借款的大門也關上了,在引發網友質疑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思考:完全禁止大學生網絡借款,真的合適嗎?
一提到大學生使用花唄、借唄,許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前消費,似乎與網絡借款相掛鉤的只有奢侈品、虛榮等。誠然,這確實是一部分大學生使用網絡借貸的真實寫照。然而,時代永遠在發展,眼下,許多大學生使用花唄、借唄的目的,早已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一些家境較為貧寒的大學生,使用花唄支付平時上學的生活費,再通過假期打工償還貸款。這一途徑被限制,無疑讓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還有一部分有理財想法的大學生,平常生活使用花唄付款,將生活費放置在余額寶中收取利息或購買基金,同樣也不會陷入經濟危機。再者說,誰能保證生活中不會有需要應急的時候呢?在急需用錢,又所需不多時,花唄等小額網絡借貸,無疑為大學生打開了方便之門。
誠然,如《通知》中所指出的,“部分小額貸款公司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進行誘導性營銷,發放針對在校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貸款,引誘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但問題顯然在于“誘導性營銷”“引誘過度超前消費”,對癥下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嚴肅整治,讓小額貸款公司不敢越雷池即可。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實在是“將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
整治信貸市場雖有必要,但應把握分寸,不宜“一刀切”。對于正規企業提供的信貸產品,可通過降低大學生借貸額度、打擊誘導性營銷等方法防止其陷入高貸漩渦;而對于那些不正規的,把大學生當作韭菜收割牟取暴利的放貸平臺,則要堅決予以關停,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