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轉單純以升學率和分數評價學校和學生的傾向?如何更好地推進校內外聯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評價指南》),聚焦學生減負,破解唯分數等問題。教育部基教司司長呂玉剛表示,“當前特別需要校內校外聯動,共同推進減負工作。既要減輕學校的作業負擔,更要減輕校外的培訓負擔。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保3月18日《新京報》)
隨著《評價指南》的發布,中小學生減負再次成為社會熱點議題,其中如何平衡學校教學和校外培訓的關系被當做討論的重點。然而,對于欠發達地區學生來說,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家庭條件讓他們難以獲取高水平的校外培訓,一味減負或將加劇他們與發達地區學生之間的知識鴻溝。
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讀書自古以來就是改變人生命運、實現階級跨越的穩定渠道,現代亦如此。稍有不同的是,現代考試更加注重相對公平。例如,全國高考就分為了三套不同難度的試題,這種不同源自各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對于發達地區學生而言,除了參與課堂學習外,還可以通過課外輔導彌補不足,而欠發達地區則缺乏這一資源。如果貿然減少課堂時間、課后作業,在短期內競爭壓力不變的情況下,發達地區學生可以通過更多的課后輔導緊跟學習進度,但欠發達地區學生卻對此無能為力,最終導致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
同樣,在綜合素質教育方面,欠發達地區學生也有著天然的劣勢。2018年,杭州一學校試行學生“無分”期末成績評定方法——金鳳凰綜合素質報告單。近年來,上海建立了四大板塊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做寫實性描述。不難看出,發達地區已經具備為學生做綜合素質評定的條件,但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綜合素質教育受制于當地的基礎設施、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難以發展。以綜合素質取代成績作為中小學生的評判標準,不僅會造成欠發達地區學生在校內資源上的落后,還會讓他們在校外培訓、實踐中遭到碾壓。
“減壓”歸根結底是減少學生們的心理壓力,在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減少課堂課外教學時間、不公開成績、不公布升學率只是權宜之計,學生終將面對高考、走向社會,承受家庭、工作、生活壓力,盡早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才是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