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一場會;會一散,扔一半。參加會議時,多少人曾不經意這么做過?世界水日來臨之際,“新華視點”記者走訪多個會議場所發現,瓶裝水浪費現象隨處可見。有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在會議場所浪費的瓶裝水有上千萬瓶。(3月22日《新華社》)
經常參加各種會議的人,也許都會發現這么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那就是會議組織方逢會都會給每位與會者準備一瓶礦泉水。于是乎,會議結束之后,就會發現許多與會人員面前的桌子上擺放著喝剩的半瓶或大半瓶礦泉水,而且幾乎沒有人把它帶走。
也許有人會說:“區區幾瓶喝剩的礦泉水又不值幾個錢,還如此大驚小怪!”其實,這不是節約幾元錢的問題,而是在于形成一種良好的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一瓶礦泉水,似乎微不足道,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切莫小看這里面的節約潛力。試想,一次會議節約十幾元、幾十元錢,那十次會議、百次會議、千次會議呢?諸如礦泉水這樣的“小浪費”現象,在我們身邊數不勝數,幾乎人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眾所周知,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良好習慣。然而,有不少人卻認為勤儉節約是丟面子、是小氣鬼,而把奢侈浪費看成是有派頭、有闊氣。這種觀念與當前的“反四風”極不協調,與中央的“八項規定”也格格不入。
節約是文明,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我們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更應該養成節約的習慣、勤儉的品質,更應該承擔起節約資源、杜絕浪費的責任,把節約意識落實到每一個角落。勤儉節約,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真正把勤儉節約看成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良好的教養,從而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
會桌上的“小浪費”不容忽視。因此,筆者以為,要減少或遏制會桌上的“小浪費”,不妨從提倡“開會自帶水杯”入手。“開會自帶水杯”不僅能省去會議組織方準備礦泉水的麻煩,而且也能避免“半瓶水”的浪費。更為重要的是,“開會自帶水杯”也是一種良好會風的真實體現。
但愿通過“開會自帶水杯”這一“小改變”,能夠達到避免會桌上的“小浪費”的目的,從而讓每年上千萬瓶“半瓶水”被扔掉這樣的會議浪費不再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