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校園貸風險防范工作有關情況。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是杜絕不良校園貸的根本前提,要指導各高校結合新生入學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等工作,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和“財商”教育。
近年來,“校園貸”三個字,隔三岔五見諸報端,每次現(xiàn)身必激起層層漣漪。應該看到,隨著各地各部門聯(lián)合叫停、嚴厲打擊、多措并舉,相關整頓取得了明顯效果。當然也必須承認,時至今日,不良校園貸這顆毒瘤仍未徹底切除。從培訓貸、創(chuàng)業(yè)貸到畢業(yè)貸、求職貸,其“馬甲”不斷變換,其業(yè)務還在進行,一些不良機構仍在頻伸黑手,為禍校園。
何以屢禁不止、屢打不絕?古人言:“善治病者,必醫(y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就不良校園貸而言,其受病之處、起弊之原,并不在“貸”,而在“校園”。人們常說,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供給。不把需求滿足好、解決好,校園貸的問題就不可能得以根除。今年2月底,銀保監(jiān)會、教育部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要求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fā)放互聯(lián)網(wǎng)消費貸款,同時要求滿足大學生合理消費信貸需求,并將“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作為重要內容。滿足需求,加大教育、引導和幫扶,都將著眼點放在了“人”上,放在了需求上,可以說找準了根源,抓住了關鍵。
大學生身在象牙塔,但其學習、生活也被物質世界所“包裹”。大學生多為成年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他們經(jīng)濟不獨立、財務不自由也是客觀事實。翻看案例,不良校園貸之所以能屢屢得手,需求可以說是“最初的起點”。對于需求,應該正視、回應,更應該引導。而引導,“財商”教育至關重要。
多年前,一本《富爸爸,窮爸爸》暢銷世界,書中所講的內容就是“財商”。何為“財商”?簡單來說,就是認識、創(chuàng)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自己囊中羞澀,能不能分期付款買部手機?創(chuàng)業(yè)持續(xù)“燒錢”,能否貸款孤注一擲?人情消費壓力過大,怎么處理?這些問題,都考驗“財商”。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曾提出,青年人應該掌握至少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相比一些發(fā)達國家,我國與財富有關的教育十分缺乏。現(xiàn)實中,一些大學生盲目攀比、崇尚名牌,有人缺乏規(guī)劃、沖動消費——正確看待金錢、學會理性消費、規(guī)避財務風險,已成為大學生亟待補上的一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則“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教育”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其實近年來,有關大學生群體超前消費的擔憂一直存在;盡早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消費觀念,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擔憂多年,呼吁已久,可具體到實操上,還遠遠不夠。既然如此,我們更要強化責任感、緊迫感,更要盡早把這門課補上來。各高校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真正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比如將金融常識教育納入日常教育內容,持續(xù)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提高學生的金融安全防范意識;加強關注學生消費心理,及時糾正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觀。
古人云: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關于如何花錢、能否借貸這條“路”,只有認清了、不迷糊,才能讓不良校園貸徹底失去市場,幫助大學生們過好大學時光,甚至終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