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假”是每一個消費者的共同愿望。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假售假行為不僅侵害消費者的廣大權益,也危害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大力懲戒制假售假行為,符合每一個消費者的期許。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生產企業“以次充好”標注原材料,甚至出現了吊牌上顯示的是96%的羊毛,實際檢測100%聚酯纖維,里面其實一根羊毛都沒有。這些公然制假的行為,如果沒有媒體的及時曝光,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蒙在鼓里。可見,打擊這種明顯存在詐騙的行為,已經到了很有必要的時刻。
對于公眾來說,如何辨別一件產品質量的好壞,往往是依靠產品上的吊牌,根據上面提示的組成成分來進行判斷。但是,如果吊牌存在制假,公眾難以發覺,維權就會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我們不能奢求公眾能夠依靠自身的警惕性,能夠及時發現這些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的問題。因此,這就更需要公共管理部門的守土有責。
對于公共管理部門而言,一方面要常態化做好產品的抽樣檢查工作,并將相關檢查結果進行公布,讓消費者能夠對有問題的產品可以保持較高的警惕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假售假的懲處力度,針對一根羊毛都不存在的問題,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懲,以此來倒逼企業養成守法意識,不敢輕易售假來為自身獲取不正當的利益。
同時,也需要讓相關的法律法規長出牙齒。為何制假售假的行為屢禁不止,這也存在法律相對滯后的因素。相對于歐美針對制假售假的問題,一經發現就必定面臨高昂的違法成本。反觀國內,相關的懲處力度相對較弱。雖然,我們也將“假一反三”改成了“假一罰十”。但是,很多違法制假售假行為,并沒有得到足夠嚴厲的處罰,出現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卻無人真打的怪象。因此,提升違法成本,讓制假售假的行為被真正罰的傾家蕩產,顯然很有必要。
常態化的監管措施,可以讓企業真正把消費者“放在心里”。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不能只將“一根羊毛都沒有”視為一個笑話,而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企業家的責任與底線到底是什么。倘若,只圖利益最大化,漠視消費者的基本利益,這樣的企業一定難以長遠,這樣的企業家也只會被消費者所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