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寧夏中衛市,因古代銅礦遺址而聞名的照壁山,正在因為采礦慢慢消失。在中衛市盤踞多年的企業昊豐偉業,其涉嫌“過量開采、界外盜采甚至無證開采鐵礦”的行為不僅未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加猖獗的姿態對鐵礦進行采挖,有當地群眾稱其“抓鐵礦石有痕、踐踏生態留印”。
作為黃河進入寧夏的“第一站”,中衛市礦產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卻極度脆弱,喬木和灌木在這里很難正常自然生長。在這樣一個亟需修生養息的生態敏感地區,發生如此大規模的盜采事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傷害難以估量。由于過量采挖,沙丘上深壑縱橫,像一道道無法愈合的創口,令人痛心不已。
一座山都快被挖“丟”,顯然并非一日可為。從記者調查情況看,中衛這起大規模盜采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盜采猖獗,固然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被盜采區域出產的部分礦石,品位(單位重量中有用礦物的含量)甚至高過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高品位鐵礦石每噸可賣400多元,鐵礦粉是高標號水泥的必需原料,這些驅使著盜采者鋌而走險。
而監管的麻木和失職,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比如,有的盜采居然打的是礦坑“恢復治理”的旗號;謴椭卫,理當是進行生態恢復的,應當由政府嚴格審核生態恢復的方案,并在實施時進行跟蹤評估。然而,打著盜采名義的“恢復治理”,卻在相關部門眼皮子底下進行,監管為何長期未有效制止?在超挖甚至是盜采情況下,昊豐偉業的采礦許可證為何再次得以延續?
更荒唐的是,盜采者在中衛北山自行組織了一支由多人組成的礦山執法隊伍,他們自稱為“礦山安全監督員”,有權進入礦點對承包人的行為進行檢查。山寨的礦山執法隊伍在當地橫行無忌,正規的執法又在哪里?盜采者如此膽大包天,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利益鏈條,實在耐人尋味。
從媒體報道看,其實監管部門對盜采并非沒有察覺。中衛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表示,2019年發現其中一個采礦點發生了越界開采,當時對昊豐偉業罰款5萬元,責令其恢復治理。另外,他們也接到了其他區域違法采礦的舉報。針對這些線索,如果監管部門能拿出雷厲風行的姿態按圖索驥,一查到底,大規模盜采行徑何至于愈演愈烈?
中衛這起大規模盜采,記者到當地走了一圈就能發現大量違法違規線索和駭人聽聞的盜采現場,但當地監管部門對此卻似乎熟視無睹。盜采肆虐不僅重創中衛環境安全,也是對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威脅,對此問題,期待上級部門能全面介入調查,揭開盜采背后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