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地方標準《社區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在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網站上發布,新規范將從2021年7月1日起實施。依據新規,社區菜市場食品安全可追溯;菜市場宜實行統一電子結算,可采用老年卡、電子支付等便民方式結算。
社區菜市場是社區居民的“菜籃子”。社區菜市場供應品種是否多樣,銷售價格是否合理,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都是社區居民關注的民生問題。而城市是由每個社區組成的,所以,社區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化是關系城市發展和市民幸福的大事。
相比原來的社區菜市場,上述規范旨在打造全新的升級版社區“菜籃子”服務。社區菜市場一旦按照新標準設置和管理,有助于彌補社區菜市場在信息化和結算服務上的短板,使社區菜市場更加深入人心,給社區居民帶來更多好處,從而提升幸福指數。
筆者以為,社區菜市場規范化,有望與去年快速興起的社區團購形成“公平競爭”。這種“公平競爭”,不是說在同一規則下的公平競爭,而是通過規范化設置和管理來提升社區菜市場的競爭力,從而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進行“公平競爭”。
社區團購的主要競爭優勢是價格便宜和送貨上門。為此,多個平臺投入了巨量資金搶占社區消費陣地。不少消費者也從社區菜市場轉移到社區團購。但“燒錢”式補貼不可能持久,一旦取消補貼,菜價會反彈,居民遲早要為平臺的“燒錢”行為買單。
顯然,社區菜市場規范化,增加了對社區居民的吸引力,平衡社區團購帶來的菜價波動,減少其不良影響。同時,平臺“燒錢”式補貼會對社區菜市場的菜商造成直接沖擊,而社區菜市場一旦走向規范化,有利于穩定客源,讓菜商更有安全感,有利于就業穩定。
社區菜市場當然可以與社區團購進行“正面競爭”。比如,在價格方面,社區菜市場可以通過降低租金、水電費等成本,以提升產品的價格優勢;在服務方面,社區菜市場也可以采取送貨上門等服務。
社區菜市場的綜合競爭力提升,能倒逼社區團購的規范化,那么,無論是線上的社區團購還是線下的社區消費服務,都能得到發展,甚至形成多贏或互相融合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說,用專門標準來促進社區菜市場規范化,對整個社區消費而言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