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個別地方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中出現了簡單化,甚至一刀切的情況,強制要求全員接種,必須堅決予以糾正。(4月11日 新華社)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2日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又發布了#專家回應打疫苗可不可以再等等#的話題,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大家都把打疫苗往后拖的話,免疫屏障永遠建立不起來,我們想摘掉口罩可能就不能成為現實…… “一刀切”撞上了“不能等”這引發大家熱議,更把個別地區的領導層難住了,那么疫苗接種怎樣才規范?
自疫苗出現以來“疫苗猶豫”現象便始終存在,群眾對疫苗接種的科學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認知誤區,個別地區政府號召群眾接種疫苗的反響不大。此外,從3月下旬開始,我國啟動了新冠疫苗接種數據日報制度,每天更新新冠疫苗接種數據,個別地區為了數據上的“面子”而忽略客觀實際從而大搞“攤派”向下層層施壓。部分群眾自覺性不高又加上簡單的“攤派”,于是“一刀切”現象便悄然滋生。
冷靜地來看,“一刀切”不僅對于基層行政人員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行為,對于廣大群眾更是極不合理。雖然大部分人都想早點接種疫苗,早日建立免疫屏障,恢復到過去正常生活,但是部分孕婦、過敏者、以及身體暫不適的人確實缺乏疫苗接種的身體條件,短時間內不能接種。此外,部分地區群眾認知較為落后,一時間讓其接種疫苗在心理上難以接受,需要政府慢慢引導,不能操之過急。
疫苗接種既“不能等”也不能“一刀切”,構建標準化、規范化的疫苗接種機制最為關鍵。首先在頂層設計上,相關部門在強調疫苗接種率的同時也要照顧到部分地區的實際,不要讓疫苗接種數據日報制度變得冰冷。其次,對于高風險區與低風險區的接種標準應有不同,還有,地區領導層必須要尊重本地區客觀實際,不能盲目“攤派”對于民眾要進行積極引導,讓理性戰勝偏見,打消部分民眾的顧慮。最后,個人也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接種疫苗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們負責。
總之,在一切情況下,以尊重客觀事實為標準,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接種政策,因人而異地制定接種程序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