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娃學業表現神乎其神的背后,一些育兒公眾號“海淀××爸”“海淀××媽”也備受推崇,被奉為育兒界的“大神”,而其傳播的內容,卻引來了更多家長的焦慮。近日,有公眾號發難,直指部分育兒號背后存在營銷推手。記者發現,這些帶著“海淀”標簽的育兒公眾號甚至已被同一家公司收編,家長的焦慮不斷被商業手段營銷得愈演愈烈,最終被轉化為了買課、買書、買文具給娃“打雞血”的消費力。
通常“雞娃”的家長大都有點焦慮,要不然,也不會打雞血似的督促自己的孩子學習。適度“雞娃”,確實可以提前跑幾步,可要是焦慮過度,難免會失去基本的判斷力。要知道,孩子天性就愛玩,出現個別只愛學習不愛玩的“神童”是正常的,量產神童不僅違背兒童正常的生長規律,其能否像公號中介紹的那樣量產其實也很值得存疑。盲目“雞娃”,可能害了孩子。
“雞娃”公眾號被許多家長所追捧,無非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神童,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脫穎而出。神童無非兩種,一種先天的,一種后天的。試想一下,如果神童是天生的,那就沒有“海淀××爸”“海淀××媽”什么事了,別人寫一小時的卷子,他看一眼就會,孩子基本上都是通過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成才的,完全不具有可復制性,學也學不來。如果神童真是通過“雞娃”而后天形成的,那些陪著孩子一路升級打怪的父母,即使是全職在家,也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累都累趴下了,哪里還能云淡風輕地寫公號,大公無私地給“競爭者”介紹經驗。
事實上,這些“雞娃”公眾號的商業化操作被曝光,也正說明了“雞娃”公號的內容并不具有太多可信度,不少文章都是嫁接了不同孩子的信息,拼接出了一個“完美”孩子的成長之路,以便讓各種“雞娃”家長們入坑。公號對家長們的焦慮推波助瀾,產業興旺了,最終受傷的是孩子和教育。說到底,通過虛假的內容來制造焦慮,進而賣課、賣書、賣文具,這跟制假販假本質上并無不同,傷害看似不直接,但危害更大,絕不可任其為之,讓焦慮營銷害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