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一高速岔口因天量罰單引起熱議。據網民集中反映,廣臺高速43公里路段一岔道口違章頻發,超62萬人次被罰。雖然該處標志標線、提示牌按《道路標志標線》國標設置,經過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但合格不代表合理。超過18萬宗違法行為、總額1.2億罰款,不正常現象督促著岔道口的優化完善。道路投入使用在符合法規的同時,更應具有“人情味”。
設立道路規章,本意是維護道路秩序、為群眾打造良好的交通環境。現在,出現了大規模集中違章現象,道路設計、投入使用者是否應該反思一下道路建設中的人性化處理?此次事件,民眾呼聲之所以如此強烈,并不完全是狹隘地渴望“法不責眾”,改變此處道路規則、防范自己違章,而是因為此處道路設置確實存在問題。岔口變道引導線不明顯、長度過短、前后道路管制要求不一是產生違章現象的主要問題點。道路設計在追求理論上的簡潔美觀以外,還應該注重群眾的實際體驗感。設計是上帝視角、駕駛則是司機視角。“驗收合格”應當在群眾心中合格、而非圖紙上的規劃合格。
對于新型道路規劃,相關部門應當在投入前先進行實地測試調查,盡量避免不合理的問題。而對于已知的合格但不合理的道路規劃,相關部分則更應該積極協調,提出優化改善建議。而非積累到以萬、億為單位的罰單、罰款后,有關部門受群眾與輿論影響才進行整改。
相關部門在任何項目投入前,都應當做好前期試運營工作、貫徹落實“實踐出真知”的理念。并且注重相關群眾反映,雞毛也是令箭,在群眾呼聲上理應錙銖必較,不應以呼聲大小決定處理態度。同時,如果問題已經發生,尋找最佳優化方案、人性化處理才能夠給自己、給群眾、給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卷。
合格不代表合理,處理也不應當依靠事件發酵程度。恪守本職、服務為民的嚴謹工作態度應當被每個部門放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