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國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標識牌,卻沒水喝;長滿青苔、直徑不到2米的水池竟是十幾戶人家的水源;為通過脫貧驗收,陜西省洛南縣不少村建了飲水設施,然而村民家的水龍頭是樣子貨不通水……央視記者調查脫貧攻堅成效,發現少數地方存在脫貧摘帽摻水造假問題,在網絡引發廣泛關切。
脫貧攻堅是一項根本性政治任務,也是事關千萬民生福祉的偉大工程。面對“國之大者”,竟然造假、務虛,大搞形式主義,顯然是不講政治、不講大局、不講擔當的反面典型。不僅如此,面對記者質疑和調查,相關地方和單位不是對自己不作為、不擔當、亂作為感到羞恥和悔恨,而是搶手機、辱罵。脫貧摻水造假,已經是大錯特錯,甚至造成了不可原諒的錯誤;工作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想的不是知恥后勇、解決問題,竟然掩蓋問題、“家丑不揚”,如此做派怎能為地方群眾造福、又怎能承擔起鄉村振興的大戰大考?
且知,飲水安全是評價脫貧攻堅成效的一條硬杠杠和基本底線,是必須替貧困群眾解決的“規定動作”。試問,飲水安全都無法抓真抓實,那么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產業興旺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脫貧攻堅成效,豈能令地方群眾服氣和認可?
說一千,道一萬。脫貧攻堅是實打實的民生工程,任何假動作、虛把式、不作為,都是對每一個貧困群眾的辜負。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無數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扶貧干部翻山越嶺、夙興夜寐,為群眾之事可謂愁白了頭、操碎了心,甚至一批優秀扶貧干部倒在了脫貧攻堅路上。試問,那些在脫貧攻堅上造假摻水的人,能以什么樣的狀態和思想,去面對那些為脫貧事業奉獻生命的英雄?又是怎樣的心態和心理能夠把脫貧攻堅做成“徒有虛表”的?
動員千次,不如問責一遍;道理萬講,不如利劍出鞘。任何話語都叫不醒裝睡的人,唯有嚴肅問責、拿起板子、動真碰硬,才能讓那些在脫貧攻堅大局大勢上裝睡的人有痛處,從而“痛定思痛”、整改落實、自我革新。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條件,關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勝利,也關系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穩健推進,關系到“十四五”規劃的開局起步。可想而知,在脫貧摘帽上搞花樣、圖過關、敷衍了事,那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多少“干貨”,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脫貧造假,責任缺失、胡亂作為、影響惡劣,總要有人為之負責、為之承擔?否則,亂作為、假作為、不作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就難以立起干事創業、獎先懲后、激勵鞭策的作風導向。從此事件中,各地也應得出一條啟示,以此為反面教材,扎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行舉一反三、查缺補漏、修復短板,切實把群眾福祉之事辦好辦實、再行鞏固,推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有效銜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