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院門可羅雀,“超級醫院”門庭若市,“一號難求”……說起看病難、住院難、看病貴,在很多地方其實是指“超級醫院”看病難、住院難、看病貴。那么,這一頑癥到底有治沒治?有,就是賦能基層和借力智慧醫療。(4月27日《半月談》)
“超級醫院”走得就是規模化道路,具有占地面積大、床位多、科室多、病人多、收入規模大等特點。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號稱“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醫療收入超過百億元,門診量776萬人,手術臺數35萬臺,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這樣的“超級醫院”,在其它省市也存在著,只是規模大小不等罷了。“超級醫院”具有虹吸效應,將大量病患吸引來,使得基層醫院缺少患者,形成冰火兩重天的苦樂不均局面。
我國普遍存在看病難、住院難、看病貴等問題,各地大醫院、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各個窗口、科室大排長龍,“超級醫院”連走廊、過道都睡滿了病患和家屬,患者叫苦連天,醫護人員也非常辛苦,經常要連軸轉,熬夜加班更是司空見慣。而另一面,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庭冷落,病患不愿意上門,醫護人員閑得發慌,導致基層醫生少了醫療實踐的機會,醫療技能得不到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停滯不前。
而且,由于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不強、家庭醫生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一些本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健康管理的慢性病患者長期占據大醫院門診,加劇了大醫院掛號難、看病難問題。可見,在“超級醫院”的虹吸效應下,部分大醫院面臨醫療資源極為緊張,但基層醫療機構又處于醫療資源浪費、閑置狀態,實則加劇了醫療不公現象,也增加了病患的負擔,使得醫療資源未能發揮出最大作用。
目前,一些日常小病,諸如感冒、擦傷等,在基層醫院就能搞定,沒必要去大醫院。還有很多老年人去大醫院、三甲醫院看病,并沒有急病,主要是慢性病,其實都是為了問診拿藥,這種需要日常調養、規律作息、定時服藥,穩定住病情即可,本來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能滿足,卻非要去大醫院排隊,給雙方都帶來了麻煩。可見,關鍵是要落實分級診療機制,實現患者分流,讓基層醫療機構發揮作用,以減輕“超級醫院”的負擔。
與此同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等智慧醫療正在興起,也可以利用起來,為患者提供遠距離問診服務。比如根據病患狀況,如果輕微的話,可以推薦就近治療,不用往大醫院跑。一些常用藥、慢性病等,也可以實現在線問診、開方,快遞配送,以提供適老化服務,減少病患的看病流程,優化體驗,提升治療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