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可是,個別職校把學生實習當作一門生意來做,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向企業輸出。近日,江蘇一技師學院有學生向外界反映,學校強迫學生到指定工廠實習,否則就不給發畢業證。
“賣豬仔”這個詞,大家聽說過沒有?舊時,廣東人把拐騙人口出洋做苦工稱作“賣豬仔”。后來,也指那些半路轉賣乘客、從中賺差價的行為。江蘇這家技師學院的做法,像不像“賣豬仔”?從相關新聞報道來看,這家技師學院確有這種嫌疑。無論是學校學生、工廠工人,還是勞動中介,都表示學校從中賺取了“人頭費”。無利不起早,要不是沾上一個“錢”字,學校恐怕也不會如此不近人情,拿畢業證來要挾學生。
3年前,《人民日報》就曾報道過,山東一高校學生在社交平臺發出求助信,反映“被學校強迫實習”“一天要干13個小時”“不實習沒有畢業證”等問題。這說明把實習學生當廉價勞動力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更有甚者,據一份調查顯示,一些學校以較高的價格將學生“賣”向市場,從中牟利。企業也以“實習”的名義,以更低廉的工資使用勞動力。可見,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
“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都是“好經”。一份合格的實習,既能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技能,又能幫助學生提前完成從職校學生到技術工人的身份轉變。學生得到了鍛煉,學校完成了教學任務,企業緩解了用工荒,多方實現了共贏。可是,一旦被“歪嘴和尚”念歪,就變得不和諧了。將實習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隱患多多。其一,崗位與專業不匹配,又缺乏師傅現場指導,起不到實習的效果;其二,勞動強度大、工作超時,有些實習學生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無雙休,違反“不得安排學生加班和夜班”的相關規定;其三,收入偏低,學生收入連小時工都比不上。其四,在“工學交替”中,“工”的時間過長,擠占了“學”的時間,影響了“學”的質量。
個別職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名,行“賣豬仔”之實,不僅違背了實習的初衷,更損害了學生的正當權益,與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原則相背離。“以人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務誠信”是江蘇這家技師學院的辦學理念,從學生實習中都要榨出一點“油”來,談什么“以人為本”?昨天上午,江蘇省人社廳已派出工作組趕赴該校調查。如查實確有此事,要進行嚴肅問責,以儆效尤,而不僅僅是通報整改、亡羊補牢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