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因驢友穿越陜西秦嶺,接連發生了三起失聯事件,目前其中兩人已不幸遇難,還有一名男士仍在搜救中。
近年來,登山、穿越、徒步等小眾活動,日益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所追求的時尚,因此導致的迷路、失足、被困、喪生事件不時發生,這不免令人痛惜,生命誠可貴,這對逝者的家人們來說無疑也是巨大的打擊。
每每這時,無論是圍觀群眾還是牽涉其中的地方、景區等都會陷入某種糾結——為不顧安全、非法穿越的行為氣憤,又為生命的逝去遺憾。由于相關法律和規定的不明確,不少景區所在地只能為對非法穿越者實施的救援行動及產生的費用等悶聲埋單。而類似救助,往往會耗費不少公共資源。
非法的、非專業的“野游”,已然到了非治不可的境地。
這是為了保護戶外運動者的生命安全。多數戶外運動者選擇的征服挑戰目標地,都是兇險之境,極端溫差、惡劣天氣、迷路、猛獸出沒等問題隨時可能出現,而一些人對上述風險及代價認識不夠甚至一無所知。
這也是為了給自然多留一寸凈土。諸如可可西里等一些禁入區生態脆弱,一些溶洞、冰川鑄就需要千年時光;有些禁入區是動植物研究保護的天然實驗室,人類頻繁到訪會驚擾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隨意安營扎寨更會造成污染,甚至可能導致火災等事故的發生。
這更是為了減少公共資源的不必要消耗。每有驢友失聯,當地都會投入大量救援力量,大批警力連續搜救多達10余天、出動直升飛機10余次等“興師動眾”之舉亦不鮮見,裝備、食物、人力和財力等方方面面的“支出”都不少。
有鑒于此,首先,必須對“野游”的危害加大宣傳教育,讓驢友對探秘風險有足夠的認識。時下,盡管很多禁入區外圍都有寫有“嚴禁非法穿越”的警示牌,但總有驢友視而不見。因此,必須進一步把“野游”的嚴重后果講清楚、說明白,讓驢友三思而后行。
其次,要讓救援成本費用自擔形成慣例。如果“危險”不能被及時認識并引起足夠重視,那么通過形成救援成本自擔的機制、慣例,倒逼驢友去算經濟賬,不失為一種策略。一旦遇險就要負擔高昂的救援成本,這無異于購買了一張“天價”“野游門票”,這應該可以震懾住更多人前進的腳步。
再有,應加大依法追責的力度。如果非法穿越區域為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自然保護區、如果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等后果,可以考慮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條款、確保于法有據的基礎上,采取更為嚴厲的處罰措施和手段。
生命不該因為非法穿越一再凋零,相關各方應該竭盡所能,盡早破解這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