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詞在互聯網上興起——躺平。顧名思義,所謂“躺平”,就是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了。
從個案采訪看出,能描摹出“躺平”的輪廓畫像:有人受夠了大企業的996,抱起了大專專職教師的鐵飯碗;有人逃離了職場“假模假式”的人際關系,跑去麥當勞打零工;有人創業失敗,躺平在家等待繼承家產;有人看清了真實的自己,三次離職后,回到四線城市當咖啡店店員;也有人拒絕升職加薪,找了個養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選擇躺平的年輕人有多少?這很難統計。但躺平迅速引發共鳴,成為讓眾多年輕人豁然開朗的“精神歸宿”,這本身足以說明他們的精神狀態!疤善健逼鋵嵰参幢厥嵌嘈迈r的概念,從“喪”到“佛系”,癱軟的姿態也在不斷翻新。當“內卷”一詞席卷輿論,“躺平”于是也被高調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選擇最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裹挾。即便996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職場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輿論層面廣受批判,但得承認,年輕人一旦選擇進入某種職業體系,便很難抗拒大趨勢,那些在價值層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會自然地變成一種選擇。
因此,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于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無法改變環境便改變心態”,這種雞湯式的自我解脫,不用專門教育,年輕人在社會的摸爬滾打中自然也就學會了。
躺平現象也非哪國獨有,英國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會,美國也有歸巢族(Boomerang Kids)。大體上,一個經濟體在達致一個階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經濟機會選擇相對多元,加班加點的邊際效益降低,自然會產生一批“扶不上墻”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的躺平,事實上也是在傳遞一種信號:社會環境、生活成本、成長路徑,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夠舒適,相比而言,躺平雖然頹廢,但至少相對不累。互聯網上不乏討好年輕人的營銷話術,但具體到現實場景,很多“門墻”對年輕人可沒有那般笑容滿面,這才更是一種社會的真實。
從宏觀層面看,我們當然期待年輕人始終有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保持社會競爭性,這也是達成很多宏大議題的必要條件。但也要看到,具體到微觀場景,個體往往會將主觀感受置于價值排序之上,從“狹隘”的視角進行人生規劃,很多年輕人面對重壓,自動滑向邊緣化的解決方案。
年輕人的姿態,事實上也有助于社會發展目標的清晰化:如果說人本身就是發展的意義所在,那么讓人舒適本身就是目的。我們的政策導向,其實也不妨回過頭來,更多側重于年輕人的舒適感受,讓他們主觀上感到愉悅與放松。
當生活本身充滿樂趣,年輕人心頭沒有那么多和輿論裹挾相對抗的張力,那么,很多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社會遠景,或許也在不經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