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教授丁延慶一段吐槽“學渣”女兒爆紅網絡,引發網友熱議!“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卻教我學會認命!”最后他說,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庸,對誰都好。很多網友表示:聽完教授的話,我終于可以如釋重負了!
丁教授與女兒,一老一少兩代人的對話,實則是兩種世界觀的對話,一個拼搏,一個阿Q,相當有趣。一位靠個人奮斗出來的名校教授與一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對命運有不同理解,再正常不過。
丁教授把自己的改命與女兒的認命對立起來,凸現矛盾的對立性和沖突的戲劇性,很是吸睛。但若細究之,兩者并不矛盾,在不同工作和生活場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改命與認命會經常切換,切得順暢、換得巧妙,人生才得完美、功德方能圓滿。相信丁教授也不例外,人生字典中恐怕也不只有“改命”兩個字。
就人生不同階段而言,各取所宜。年輕之時,奮斗之期,前程未卜,命運未定,自然要改命,甚至逆天改命,以期開創美好人生。待到華發漸生,年衰之際,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不來的就不要強求,得不到的不要妄想,認命方能心安,才能平和。人生際遇變化萬千,改命與認命要靈活運用,不可執于一端。
就個人日常生活而言,亦是如此。回到育兒主題上來,鼓勵孩子奮力拼搏,通過奮斗改命,比上一輩更有出息,乃為人父母必須秉持的基調,并為之提供力所能及的外部條件。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才能有大進步。但是,現實有時是殘酷的,命運有時是不公平的,種瓜未必得瓜,種豆也可能得苗。當孩子不是這塊料,趕鴨子也上不了架,即使跳起來也摸不到自己期望值時,認命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承認現實,讓孩子做個普通人,甚至還不如自己,只要孩子平安幸福就好了;拒不認命,同室“操戈”,對孩子、對自己都沒有好處。有的家長太堅持,放不下心中的執念,非得按照自己的模子來“澆鑄”孩子,最終事與愿違。強扭的瓜不但不甜,有時還會“扭”出問題來,這種家庭慘劇實在是太多了。
丁教授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極具示范意義。很多家長自己很平庸,卻要求孩子不平凡,否則就過不了這個坎,在丁教授面前,不是應該感到汗顏嗎?聰明的家長,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生孩子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更不是用來實現自己未了心愿的,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有自己的世界,他們感到人間值得,父母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