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大附中上學有多幸福”“privilege(特權)是什么梗”“我的高傲已經盡數體現了”等話題先后登上熱搜。
起因是某博主在短視頻中分享了自己在北大附中一天的經歷:8點上課,學論語,練擊劍,做實驗,圖書館里上自習,5點半放學,看完話劇社演出回家,被一些網友認為是“特權教育”。隨后另一名博主引用朋友在清華附中國際班就讀的例子,試圖說明“特權教育”讓自己學會善良,不會嫉妒別人,在沸騰的輿論場中又澆了一瓢油。
如何看待這種撕裂?“海淀家長”“北上廣雞娃”等話題熱度還沒有散去,“又是沒有作業的一天,高中生活真的好快樂”云云顯然和教育內卷現狀相互矛盾。短視頻想博人眼球,就要在幾十秒內把核心信息“幸福”凸顯出來,總會或多或少地對真實情況進行裁剪潤色。北大附中等學校以素質教育聞名,同時清北錄取率高達10%左右,這與生源優秀有一定關系,但似乎還沒有人聰明到玩上3年,然后就幸福快樂地考取名校。“北京考生400分上清北”一類傳言早已被辟謠,想在師資普遍較強、教學條件普遍較好的考區里,超越其他掌握類似資源的競爭者考上好大學,必然要付出努力。可以說,越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越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自律能力。
反過來看,這其實是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狀的一個切面。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受學校環境、教師水平、家庭條件等因素限制,如果希望通過考上好大學這條路來改變命運,除了埋頭題海別無選擇。“你有名師押題,我們只能揀江浙的模擬練習”,目標一致,走了更多彎路的人無疑會認為自己更加辛苦。當然,北大附中等學校的學生也未必輕松,科研、社團活動都牽扯著精力,只是外界條件允許他們不必在學業上拼盡全力,可以把余下的精力放在個人興趣、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使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更有后勁。高考仍是目前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途徑,可是這部分額外的培養,是否稱得上公平呢?
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理解為什么2017年北京市高考狀元承認自己“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等言論獲得廣泛認同,就會理解為什么《后浪》中“弱小的人才習慣諷刺和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贊美和鼓勵”等臺詞和年輕人賽車跳傘等畫面的組合受到抨擊。人們對所謂“特權教育”表達不滿,并非部分網友所理解的單純仇富,而是源于有人認為自己擁有資源理所當然,指責別人應該更加努力。《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樣一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要記住不是所有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才是名校學生應該學會的善良。學校既然推行素質教育,更有責任幫助學生打開視野,關注到世界上的種種參差,去嘗試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加撕裂。
總而言之,爭論誰努力沒有意義,真正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改善現狀,從根本上緩解教育焦慮。“在教育公平上邁出更大步伐”需要國家與個人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