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教科書式維權”總共分幾步?
近日,陜西西安一機場,飛機延誤導致大批乘客滯留。眾人協商無果后,一位女乘客找到機場工作人員溝通,她搬出民航相關法律條款,要求航司“解決食宿,給予經濟賠償,協助免費退改簽,安排補班班機”。因邏輯清晰,溫柔講理,這場“教科書式維權”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航班延誤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人在網上做過“法律攻略”。根據《民法典》關于合同方面的規定,“承運人有按照規定運輸的義務,未履行義務造成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具體規定:“由于機務維護、航班調配、商務、機組等原因,造成航班在始發地延誤或取消,承運人應當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務。”這位女乘客列舉的“四步走”,完全在法律法規的解釋框架內,其實并沒什么特別之處。
那為什么還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維權”呢?大概在這樣的情境中,保持平和理智的對話并不容易。數據統計,旅客對航班問題類的投訴占總投訴的50%以上,但在很多時候,投訴都劍走偏鋒,變成了“機鬧事件”。稍做一下新聞檢索,曾有乘客因航班延誤沖上跑道堵截其它班機,有的揚言要炸機迫使飛機清艙,有的采取沖擊值機柜臺、打砸物品、辱罵傷害工作人員等違法方式“維權”……一旦發生這樣的行為,縱使再有理也變得無理,甚至有可能要付出治安處罰的代價。因此,“教科書式維權”的背后,人們點贊的是她的理性和文明。
話說回來,“教科書式維權”也承載著人們對有效溝通渠道的期待。有理由相信,因為天氣、流量管控、軍事活動、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航班延誤,不僅乘客不愿意看到,航空公司也在竭力避免。大家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本應不難達成共識,但在實際情況中,許多航空公司存在信息不透明、態度冷漠問題。就如新聞中展示的,大家等得不耐煩了,航司卻派出一名毫無話語權的小姑娘,這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某些時候,“不可抗拒因素”也成了逃避責任的筐,更加令消費者不解。從這方面看,飛機不是不能延誤,乘客也不是不能理解,航司要把姿態放平和,把解釋工作做得更好,讓正常途徑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渠道。
當前,隨著民航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民群眾對民航的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與期盼。為有效消弭相關矛盾,相關部門還應該在推動航班延誤險更親民、優化空域資源分配上下功夫。民航業要進一步加大對航班延誤治理的力度,大力推動新技術的應用,著力提高航班正常率,讓旅客能夠安全順暢地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