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衛健委官網更新函件中提到,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探索將心理健康服務列入常規體檢范圍的可行性,探索建立社區心理咨詢門診服務機制。
與身體體檢無異,“心理體檢”是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檢測與評估,從而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前不久,新型職業傷害的話題引起不少人關注,除了頸椎病、腰椎病、視力下降、內分泌疾病等新型職業病,有關失眠、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也逐漸受到重視。此次廣東衛健委將探索心理健康服務列入常規體檢,正是回應時下人們所需,應該予以支持鼓勵。
毫無疑問,長期處于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狀態下,人們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適,特別是出現食欲減退、失眠、腹瀉等軀體不適癥狀,而又查不出軀體的實質性問題時,你可能需要一次“心理體檢”。通過心理體檢評測,不僅可以判斷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盡早恢復健康,還能更好地處理工作、家庭、人際關系等。有時候,心理體檢更像是一次情緒的宣泄,心理的舒緩,避免自己鉆牛角尖,在負面情緒里越陷越深。
雖說心理健康體檢適合所有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適應心理體檢。除了顧及個人隱私外,對心理健康體檢存在認識誤區,也阻礙不少人進一步了解與嘗試。因此,在探索將心理健康體檢列入常規體檢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層因素。不妨先提前做好相關知識的科普工作,減少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誤解,逐步引導接受,同時,可將心理健康檢查列為可選項,將主動權交到體檢人手中。
同時要意識到,當人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越來越普遍之時,意味著需要更多相應的醫療資源。據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精神衛生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4.0435萬名,平均每10萬人口2.9名;注冊護士10.1282萬名,平均每10萬人口7.3名,而世界平均水平為每10萬人口4名精神科醫生、13名護士?梢,加快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才梯隊建設,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未來將心理健康服務列入常規體檢前,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這也是加快推進“健康中國”進程的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