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一年高考時。近日,衡水中學一名高三學生的演講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引發(fā)不少爭議。在演講中,這名男生情緒激昂地表露心聲:“我就是一只來自鄉(xiāng)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同樣出生于農(nóng)村,我對張同學的這番話,第一感覺是感同身受。就拿我的高中同學來說,考上大學和沒有考上的,命運截然不同。上大學的,進城當老師,當公務(wù)員;沒考上大學的,進廠打工,做生意,還有人渾渾噩噩過日子。高考,確實是人生中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坎。
站在這樣的角度,很難不認同那些身在農(nóng)村、為改變命運而努力讀書的考生。沒有能力改變環(huán)境,就只能努力改變自己,有誰能說這是錯的呢?
但是,從教育的初心來講,又讓人不得不警惕這套說辭。整段演講聽下來,充斥著“我要成功”的打雞血式口號。而這里的成功,近一點是考出好成績,遠一點是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抱得美人歸”(“拱白菜”的寓意)。如果這就是對成功的定義,那不僅太偏狹,也證明了當下教育存在偏頗之處。
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讀書是為了自我實現(xiàn),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首要是受教育者在這過程中形成自我,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沒有健全的人格,就算擁有名校畢業(yè)文憑,拿到年薪豐厚的offer,又如何?而在這段演講里,對知識的追求僅僅是敲門磚,理想淪為“到大城市拱白菜”的功利考量。說到底,這不過是一碗讓人莫名感動的心靈雞湯,情緒滿滿,卻經(jīng)不起追問。
可想而知,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拼搏、考試、上大學,到頭來很可能是這個社會多了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果以如此價值觀來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出來的就可能會是胸無大志、看不到“星辰大海”的人,這何嘗不是一種失敗?
這當然不是一個人、一篇演講的問題,需要追問和反思的是教育模式。貧窮確實會限制人的想象,而上學讀書就是為了打破自我封閉,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如果教育沒有發(fā)揮這樣的作用,就說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出現(xiàn)了偏差,沒有真正地啟迪心智,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立志“到大城市拱白菜”,吃香的喝辣的,顯然不是一個好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