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隨著高考臨近,各類高考志愿填報機構也開始鋪天蓋地地打起了廣告:“考得好更要報得好”“名師指導彌補分數不足”……不過,據新華社近日報道,一些機構志愿填報軟件存在數據陳舊、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無法給志愿填報以有力的支持;從業人員水平和指導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規劃專家”其實僅僅培訓三四天就上崗了。
如果說高考能否考好關乎著一個學生今后的大體人生走向,那么高考志愿能否報好,則更為具體地影響著一個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當下,隨著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報也較往常更加復雜,加之很多考生及家長對眾多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各專業發展前景缺乏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志愿填報輔導機構將一些分散零碎的信息加以整合,的確能降低家長和考生在茫茫信息海洋里的搜尋成本,進而為選擇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提供有益參考。
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家長在支付高價輔導費后,換來的或許并不是具有專業水準的咨詢服務,而更有可能是一種隔靴搔癢的心理安撫。滯后陳舊的數據、參差不齊的服務水平、普遍偏向保守的填報策略……既不可能讓考生“低分撿漏”,也不可能讓考生避免“高分低就”,反倒可能對考生的志愿填報造成誤導,甚者還會上演詐騙的戲碼。高考志愿填報輔導不該成為“唐僧肉”,無論參與者是否有資質、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操守都能來染指其間的情形應該予以規制。
志愿填報輔導機構的異常火爆、天價輔導費的暢行無阻,一方面提示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做好“疏”的工作,即進一步優化信息發布渠道和方式,加強信息整合,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警示相關職能部門要寫好“堵”的文章,即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監管,對于一些涉嫌虛假宣傳、價格違法的機構要嚴格執法以規范市場,更好保障考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當然,作為家長和考生,面對人生的這次重大選擇,也要保持警醒和理性,不要把所有期待全部“押寶”到輔導機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