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6月7日,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職業教育法施行20多年來首次大修。該修訂草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兩者“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變革。國家層面對于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同時,職業教育對改善就業服務大有裨益,相關報道顯示,職業教育招生數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吸納就業的比重就會上升約0.5個百分點。發展職業教育,對于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解決好“技工荒”意義重大。
從社會層面上來說,大家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在不斷提升。這個認同感也體現在社會現實中。如今的勞動力市場,藍領的地位并不弱于白領,有技術、技能的工人因為稀缺而變得搶手,在杭州就有理發小哥憑借精湛的理發技藝被認定為“高層次人才”。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性質不同,普通教育側重科學和知識,而職業教育側重技術和技能。發展更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不僅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術,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不過我們還應看到,盡管這些年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目標和設想還有一定差距。這當中既有觀念問題,也有現實原因。
一方面,很多家長認為,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低人一等”,存在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認識誤區。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本身“打鐵不夠硬”也是重要因素,有些職高管理過于松散,課程設置老舊,學生讀個三四年依舊沒有學到什么職業技能。
這樣的狀況如果不改變,現代職業教育就難以發展壯大。
打鐵還需自身硬。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要做好為職業高等教育培養有扎實人文社科基礎并初步了解技術科學基礎知識的人才,為學生掌握高階技術打好基礎,彌補國家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短板。如果職業院校能夠像普通教育一樣嚴要求、勤管理、抓學習,教授學生應有的技能,同時在順應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興職業的培訓,來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何須擔心前路?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不久前說過,“改變職業教育形象關鍵在自己”。能否下好職業教育這盤大棋,最終要看能否打好辦學質量的翻身仗。假如職業學校能源源不斷地給社會提供優秀人才,社會上“重普輕職”的認知自然就會得以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