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上海正在持續吸引各類人才。
在近日舉行的2021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峰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于紹良致辭時說,目前,上海已經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20%以上的創新藥人才,上海越來越成為青年才俊點燃夢想、收獲成功的熱土。他表示,上海將傾力打造鏈接全球創新的一流平臺,傾力完善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傾力營造宜居宜業宜創的良好生態,助力更多科技創新人才與城市共同成就更大的精彩。
三大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并在持續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
根據今年1月公布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第五部分“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釋放發展新動能”提出,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以國家戰略為引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布局,培育壯大骨干企業,努力實現產業規模倍增,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三大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同時,《綱要》明確全面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擴大“海聚英才”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大規模集聚海內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促進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強勁持續、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撐。
以ICT(信息通信技術)為例,有著產業、資金、人力資源多個要素集聚的上海在該產業有明顯優勢。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顯示,在信息技術領域,科研人員上海凈流入最多。根據10萬份樣本研究,2010~2017年,上海為主要凈流入區域,為627人次,成為國內信息技術領域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城市,北京位列第二。
而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集成電路一直是上海的優勢產業。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約為22%,產值超過2000億元,增長超過20%。目前超過700家集成電路重點企業落戶上海,形成了集群效應。根據芯思想研究院今年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從產業規模、產業鏈支撐、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創新能力、產業活力等6個指標進行評估,上海位列第一。
今年2月,MWC2021(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上海正式開幕,這也是該系列活動停辦了1年多之后,年度全球首秀回歸線下。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楚慶彼時告訴第一財經,MWC在上海回歸線下,也讓全球通信產業參與者、中國同行們保持對話和合作。
楚慶認為,去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上海市政府在防疫工作的巨大投入和對產業、企業的精準支持,這也保障了包括它們在內的集成電路企業盡快復工復產。“集成電路產業的產業鏈較長,通過長期政策引導,產業自我累積循環,上海形成了全國最完善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在他看來,高科技公司一定是圍著人才轉。“在紫光展銳周邊,除了我國本土的公司,還集聚了大量行業的海外公司,是一個國際化的平臺”。
同時,作為5G發展高地,上海發揮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綜合優勢,也吸引了大量5G人才。據行業權威數據統計,主流5G核心產業企業在上海占比超過52%。從全國來看,5G設備研發企業有華為上研所、中興上海研發中心、諾基亞貝爾、中國信科等,在上海的研發人員占比超54%。而在5G終端的芯片領域,國內主要有海思、紫光展銳、高通、聯發科等企業,上海在全國占比超56%。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集聚了一批國內外AI龍頭企業。今年7月8日至7月10日,第四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在上海召開,在6月8日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倒計時30天暨合作伙伴發布會上,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介紹,今年大會在嘉賓方面,重磅嘉賓比去年更多,圖靈獎得主已確認6位,預計總數再創新高;展覽面積翻番,將達4.2萬平方米;辦展企業參展企業比去年更廣,總數突破300家,首次參展比例達40%,上海以外地區企業和外企占比超過50%。
商湯科技移動智能事業群副總裁許亮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人工智能正處在技術孕育突破、場景深度應用、產業加速變革的活躍期。自2018年創辦以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僅是世界頂尖的智能合作交流平臺,更是一個融學術交流、技術展示、投資促進、產業合作為一體的平臺。在他看來,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臺落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深入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等“揭榜賽道”已形成了測評標準,支撐政策創新突破。“上海人工智能的發展實踐,為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模式和路徑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
優化引才環境
自2020年11月以來,上海連續發布了《關于優化本市居住證轉辦常住戶口政策的通知》《留學回國人員申辦上海常住戶口實施細則》《上海市引進人才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辦法》。從當年12月1日開始,施行更寬松的“居轉戶”,以及引進人才、留學回國人員申辦常住戶口的政策。
今年1月公布的《綱要》也提出,加強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國際通行的人才遴選機制,配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事業發展平臺,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號召力和國際視野的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建設科學社區,吸引頂尖科學家設立實驗室并開展創新研究。
對海外人才,要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創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勵中外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先行先試更加開放便利的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對國內人才,實施更有吸引力的國內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優化居住證(積分)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
以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三大重點產業人才最為集聚的區域上海張江為例,根據《關于優化本市居住證轉辦常住戶口政策的通知》,張江科學城用人單位引進的人才,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為5年(其中在張江科學城工作時間不低于3年);張江科學城重點產業的骨干人才,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為3年(其中在張江科學城工作時間不低于2年)。同時,張江科學城用人單位引進的人才,符合縮短居轉戶年限要求的,應書面承諾落戶后繼續在張江科學城工作2年以上。
楚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科技公司一定是圍著人才轉,例如在紫光展銳周邊,除了我國本土的公司,還集聚了大量行業的海外公司,是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信息產業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生態,而在張江,可以找到產業鏈中的各種企業,從材料廠商、軟件供應商甚至一些清洗劑企業。”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田野也認為,目前在上海,像他們這樣的青年科學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
在上述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峰會上,田野說,作為一個本土畢業的博士,當初在選擇出國深造或是留在上海時,決定留在國內。“從國家層面再到上海市,都在鼓勵我們青年人 ‘揭榜掛帥’,不惟學歷、頭銜和出身。比如我們所里一些政策就非常鼓勵年輕老師成立獨立的課題組,給大家提供平臺。”他說,近十年國家和上海市支持建設一些大科學裝置,例如上海的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有了這個激光裝置以后,就能制造一些極端的研究條件,并能在實驗室里模擬宇宙的環境,“可以探索一些只有在仰望星空時才能想的科學問題”。
根據近日發布的浦江創新論壇成果報告之一——《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關于青年科學家未來遷移愿望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座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對于全球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位,居中國城市之首,體現了上海的科技創新開放窗口和網絡樞紐地位。特別是對于全球3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上海位居20座城市之首。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提到上海首先會想到文化城市、經濟城市、商業城市,現在還是科創之城,這種(科創)城市引領的效應會通過一段時間釋放出來。
作者:金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