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療服務問題,是今年北京市接訴即辦每月一題確定的27個高頻民生問題之一,北京市衛健委聚焦其中老年人反映比較集中的就醫難點問題,探索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善醫療措施……如在醫院入口設老年人“無健康碼”綠色通道、開“助老號”“現場號”方便老人就診、社區衛生機構為老人上門送藥等,切實提升老年患者的就醫感受。(6月18日《新京報》)
北京市衛健委聚焦老年人就醫難點問題,探索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善醫療措施,開“助老號”,增“現場號”方便老人就診。此舉彰顯尊老敬老愛老情懷,值得點贊叫好!
“老有所醫”是養老事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關系著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深,隨著互聯網對生活的深度嵌入,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的另一邊。“數字鴻溝”也給更多的老年人帶來了不便,尤其是在醫院排隊掛號時,老年人遭遇到了諸多尷尬和不便,讓老年人就醫質量大打折扣。
如何讓老年人體會到科技的便利,減輕他們的“被時代遺棄”感,是互聯網時代管理者們必須要面對的一道考題。北京市衛健委聚焦其中老年人反映比較集中的就醫難點問題,為老年群體開設“助老號”“現場號”,解決了老人就醫難題,切實提升老年患者滿滿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據統計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近2.5億,占總人口比重從10.2%增加到17.3%,老齡化社會趨勢明顯。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7億人。近年來,我們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體老年人,從保基本、兜底線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我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健康老齡化的“中國方案”,為老齡化社會提供兜底保障。
關注關愛老年人就醫是民生大事。關愛老人就醫等生活中的難題,也是全社會的一道必答題。答好這道考題,既需要制度設立更具前瞻性、包容性,也需管理者更具智慧與同理心,需要從具體的問題著手,注重關愛的細節,就是要從這樣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助老號”“現場號”為老人就醫開辟一條綠色通道,滿足了老人需求,彰顯關愛與溫馨。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這是中國人最原始、最樸素的幸福觀。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和城鄉群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全社會正面臨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問題。應該看到,老年人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需要國家和地方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措施,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必然需求。唯有將制度庇護和人文關懷有機地結合起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圖景,才會充滿生機和溫暖。全社會都積極營造濃厚的社會孝文化氛圍,開設更多的“助老號”“現場號”為老有所養,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創造條件,營造親和空間,增強老人的社會歸屬感,建設和諧舒適的心靈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