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同事談及大學即將畢業的兒子時,一臉無奈地相告,其兒子原本每個月的生活費用是1500元,而近兩個月來,其兒子已向他要了近萬元,說是要畢業了,要贈送紀念品、做畢業寫真集、聚餐、外出旅游等。朋友說,如今的大學生畢個業也搞得如此“奢華”,一般的家庭哪里消費得起!筆者聽了,不禁在想:學校是否可以給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補堂“消費課”呢?
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超過45%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季花費超過6000元,26.71%的畢業生花費超過1萬元,只有17.77%的畢業生花費不到3000元。可見,用“燒錢季”來形容“畢業季”并不為過。
記得三十年前,筆者大學畢業時,同學之間既沒有相互贈送紀念品、做寫真集、聚餐,也沒有外出旅游,全班同學每人只花了三五元錢買了一本畢業紀念冊,然后在紀念冊里相互留言,寫下一些道別、祝福之類的贈言。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同學之間的情誼并沒有因為沒有相互贈送紀念品、做寫真集、聚餐、外出旅游等而受到影響,相反,那一本小小的紀念冊中的那一句句道別、祝福之類的贈言卻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中,成了一個永久的回憶?梢哉f,這種紀念方式是花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的一筆精神財富和一筆同學情誼。
可如今的學生,不要說是大學生,就連中學生、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娃娃,畢業了也要把畢業方式搞得十分的“奢華”,動輒出手幾百、數千,甚至上萬元,不是相互贈送價格不菲的紀念品,就是去高檔酒店聚餐,亦或拍幾千元一本的畢業寫真集,有的甚至還花費數千元,相約外出旅游。一個畢業季,有的學生竟然要花費上萬元之多。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消費觀、人情觀的一個誤區。
其實,如果家庭條件確實允許的情況下,同學之間適當花點小錢,相互贈送一點有紀念意義的紀念品、或一起吃頓便飯,這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我們的學生還是一個“純消費者”,所有的開支都得向父母伸手要。這不但無形之中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使同學之間的情誼變得庸俗化。
因此,筆者以為,作為學校,應該有責任、有義務擔負起教育的職責,不妨給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補上一堂“消費課”。一方面,在紀念畢業的方式上,學?梢越M織學生開展一些諸如臨別贈言、臨別合影、臨別座談會等形式,這些紀念方式既高大上,又節儉、隆重。同時,還很有紀念意義。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消費觀的引導和教育,積極倡導節儉、簡潔的畢業方式,摒棄奢華、鋪張、庸俗的畢業方式,從而使我們學生的畢業方式變得更有紀念意義,也讓“畢業季”不再淪為“燒錢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