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萬粉絲的實名認證賬號標價2700元;“財經博主”“歌手”“攝影博主”等實名認證的個人賬號,“體育”“商貿”等實名認證的企業賬號,都成為賣家手中的商品——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盜取的賬號刷贊、刷粉、發布不良信息引流甚至詐騙從而非法獲利。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不斷強化監管、加大打擊力度,以及有關平臺流程和規則不斷完善、技術手段不斷優化,極大收緊了用批量新賬號甚至僵尸號非法牟利的空間。
在數字時代,各類數字賬戶已經深度嵌入人們生活。特別是社交平臺賬號,因深入滲透現實社交關系、與個人現實生活難以割離,顯得尤為重要。但近年來,社交平臺賬號被盜并且被不法分子違規利用的現象并不少見。比如,有網友的微博賬號被盜后因發布不良信息被舉報,最終被封號;有網友的QQ賬號長期沒登錄被盜后,被盜號者冒用朋友名義借錢……
用戶賬號為何被盯上成為“香餑餑”?應該說,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追根溯源,當投票、刷贊、刷粉、刷評論成為一些賣家經營的“生意”,“賬號”作為這些生意的關鍵支撐,不僅其需求上升,價格也水漲船高,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將目光轉向盜號、販號,由此衍生出買賣賬號的灰色產業鏈,也使得用戶個人賬號淪為一些人賺錢的“工具”。
在當前發達的信息體系下,很多賬號和號碼是關聯的,而有的人習慣使用同一套賬號和密碼,一旦賬號出現問題,將帶來巨大風險。這也提醒那些自主買賣個人賬號的人,需要提高警惕。往大了看,亂象叢生的賬號買賣無論是對市場生態還是網絡生態都會帶來巨大傷害。因此,對賬號買賣亂象必須予以重視并嚴加管治,要將“利”的空間不斷壓縮,對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嚴查嚴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能“輕敵”,要提高賬戶安全、隱私安全保護意識,不給盜號者可乘之機,也絕不卷入賬號買賣中助紂為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