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在鄉村振興第一線的金融老兵
記農行山東濰坊壽光支行駐村“第一書記” 潘子云同志
“正是楓葉飄落的晚秋”,幾場雨后,氣溫低的有些凍人。在紀臺鎮耿家村見到潘子云時,他正坐在一位村干部的摩托車上急三火四趕往一片蔬菜大棚種植區,“前期連著下了三天雨,有兩戶村民因大棚排水問題正在鬧糾紛,我得趕緊過去看看。”丟下這句話,他倆就一溜煙兒跑了。
“來的還真不是時候”,我感到有些無奈,只好先去村委辦公室等。
借著這點空兒,先來介紹一下本文的主人公:潘子云,1980年參加農行工作,1985年入黨,先后在出納、信貸、內勤主任等崗位工作,自2011年起由農行壽光市支行選拔推薦,出任壽光市委派駐村“第一書記”。
約莫過了1個小時,兩個人嘻嘻哈哈回來了。“問題解決了,立馬就趕回來見你,夠意思吧”?老潘一邊拍打著身上的風塵,一邊走進屋來。
一把茶壺兩個杯,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啦!
拆掉舊水塔,建設凈水房
2012年春天,潘子云被派駐到孫家集街道孫集村。當時,村中心有一個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直徑約4米、高12米的水塔,已經廢棄近20年,遇上大風天就往下掉磚頭,既影響村容村貌又存有安全隱患。并且村里新規劃后,這個水塔還占據了半邊道路,周邊幾戶居民心里不踏實,路過的村民也是提心吊膽。了解情況后,他與村兩委達成一致意見,將其拆除,并在村里建設凈水房,布設安裝了凈水設施,壞事變好事,深受村民稱贊。
昔日臭水灣,今日荷花塘
2015年初,潘子云走進了孫家集街道齊家村。“首先讓我感到堵心的是村南頭的那一灣臭水”,老潘說。據村民講,那個灣的形成有些年頭了,開始就是一片低洼地,后來村民蓋屋壘墻來此取土,傾倒生活垃圾,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一個周邊極不規則、底下高洼不平的臭水灣加垃圾場。而整個村子由于缺少一個集中存水的地方,每下一場大雨,坑坑洼洼隨處可見,令人苦不堪言。進村第三天,老潘召集兩委成員一塊研究改造臭水灣的問題,提出了“修整村內道路、暢通排水體系、清理生活垃圾、改建村南荷塘”的初步方案,得到兩委成員的一致贊同。接著,他們將這個方案提交到村民大會上,順利獲得通過。經過全村上下兩個多月的大干苦干,村內道路平整、排水渠道暢通、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投放集中處理”,村南臭水灣“搖身一變”,被修成了方方正正的大水塘,養了魚、栽了藕,周邊建成了集文化、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小廣場。一場雨后,村內排水系統匯集來條條溪流進入魚塘,村里水患解決了,魚和藕增加了集體收入,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改觀,村民們幸福得不得了。
甩掉落后帽,打造示范村
2017年初,潘子云到了孫家集街道二甲村。當時“美麗鄉村”建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而這個村卻因村內道路狀況差的問題一直沒能解決而排名墊底。老潘到任后,了解到沒能及時修路的根源在于資金不到位,而資金不到位的關鍵在于自籌資金不足。他和村兩委成員商量,一定要抓住“新農村建設”工程中市財政補貼70%的有利政策,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堅決攻克路況差這條“攔路虎”。首先,組織發動黨員帶頭,帶動起全體村民的捐款熱潮;其次,尋求本村在外工作的能人志士進行募捐;三是征得農行和與本村關系密切的部門、企業支持。方法得當,措施得力,自籌資金順利集齊,財政資金也及時撥付到位。充分利用這些資金,他們對村里的一條主街進行柏油硬化,六條大街進行水泥硬化,七條南北街巷全部紅磚硬化,并在道路兩側栽種了櫻花、法桐、白蠟等進行綠化,新安裝路燈15盞,全面粉刷房屋外墻......二甲村靚起來了,由排名墊底的落后村,一躍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干好村里事,播撒農行情
10多年的第一書記工作,老潘常年吃住在村里,與黨員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行使的是黨和政府賦予的職責,同時又展現著一名農行員工的形象。在長期的服務“三農”過程中,他注重充分發揮自身金融專長,傳播金融知識,推介金融產品,將農行力量注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從而在第一書記的工作中融入了一份濃濃的農行情誼。
2018年秋,壽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老潘當時在孫家集街道孫家莊村擔任“第一書記”。受災后,村里急于進行抗災自救,農行急于尋找信貸扶持著力點。他和村兩委成員在組織全村奮起自救的同時,第一時間聯系農行孫家集分理處,分理處主任帶隊到村里現場辦公,當天就把受災嚴重、急需資金扶持的25個農戶的情況排查清楚,辦好貸款申請手續, 報給了上級行,3天之內,貸款發放到戶,解了燃眉之急。
2019年,政府大力推廣“ETC”,作為國有大行,農行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他當時在紀臺鎮宋家村,主動聯系紀臺分理處的同志們上門服務,村兩委成員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們一邊利用村里的廣播喇叭進行宣傳,一邊分組派專人帶領農行工作人員直接入戶辦理,許多村民在自己辦理后,還熱心介紹親朋好友到農行辦理。這一營銷模式得到了農行壽光支行領導的高度重視,迅速推廣到全轄網點,營銷量贏得全市第一,超額完成了上級行分配的任務。
2021年,“反電詐”工作進入攻堅階段,他積極協調行里相關部門派出工作組,到村里安裝宣傳版面、發放宣傳資料、宣講反電詐知識,形成了濃厚的“反電詐”氛圍。到目前,宋家村全體村民無一人遭受過電信詐騙。
時近中午,我起身告辭,老潘見留不下我,送我走出村委。握手告別之際,老潘動情地說,“第一書記”日常面對是處在最基層的黨員群眾,處理的多是一些零碎事,雖然工作中“缺少轟轟烈烈,沒有一鳴驚人”,但我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妄自菲薄過——為鄉親們辦事,事不在大小,關鍵是干到他們的心里去,將他們的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我工作優劣的標尺。通過我的工作讓農民兄弟感受到來自全社會對他們的真心、愛心、熱心和用心,通過我的努力讓農民兄弟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對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的體察與溫暖。由此,我就覺得,“第一書記”的工作盡管平凡,但必不可少,它關乎黨群、干群關系的融洽,關乎廣大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每每至此,一種莫名的感動與自豪油然而生,且直達心靈,久久難以釋懷...... (夏光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