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采訪時間:10月6日
地點:禹城市莒鎮
受訪者:吳多霞
職務:禹城市李屯鄉吳多霞家庭農場場長
年齡:40歲

“這十年來,農業的精細化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以前我們的種植方式較簡單粗放,產量也不高。十年前小麥每畝打1000斤就算高產了。而現在最高產的地塊能達到每畝1500斤-1600斤的產量,像我們種糧大戶每畝產量達到1300斤-1400斤很正常。精細化管理讓產量提升明顯,畝產收入也基本翻番。”10月6日,經濟導報記者見到禹城市莒鎮種糧大戶吳多霞時,她正在自家流轉的農田里查看秋收進度。
吳多霞,今年40歲,省婦代會代表,現任禹城市李屯鄉吳多霞家庭農場場長。漂亮、干練的她讓人很難與種糧大戶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吳多霞大專畢業后曾外出打工,選擇回鄉后也曾經商辦企業,最終她投身現代化農業10余年,選擇做一名80后新型職業農民。
“2012年開始流轉土地,從起初的40多畝至今流轉土地771畝。這十年來,我不斷進行農業學習,包括種植模式、種植技術、管理方法等,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一同科技興農促增收。”如今,吳多霞還是禹城市農業農村局的特聘農技員,身擔技術輻射帶動的義務和責任。
在她看來,現代化農業種植就要利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
“以前種糧是單一種植,今年開始推廣玉米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充分利用玉米的邊行效應。從目前來看,每畝地玉米的顆株沒有減少,畝產1700斤基本沒問題,大豆每畝也能打約200斤,增收在望。”據吳多霞介紹,今夏小麥實際測產每畝在1300斤左右,所以這兩季收成可以達到德州市“噸半糧”的標準。

“‘噸半糧’就是一年兩季糧食(小麥、玉米)畝產達到一噸半,也就是3000斤。”禹城市莒鎮黨委書記李曉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莒鎮有3.4萬畝土地是“噸半糧”創建核心區。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服務保障,調動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同步創建大面積“噸半糧”高產示范區、節糧減損示范區、節水灌溉示范區、綠色生態示范區,著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實現綠色轉型。
1300斤、1700斤、3000斤,節糧減損、節水灌溉、綠色生態……一組組數字和關鍵詞顯示出山東現代化農業蓬勃向上的“強勁脈搏”,也真切感受到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可喜變化。80后“新農人”吳多霞的現代農業路,其實只是山東近年來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十年來,山東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2021年,山東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100億斤大關,連續8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2022年,山東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呈現出“產量高、質量高、價格高”豐產豐收的可喜局面。這背后,規模化集約化種植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培植壯大,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力度日益凸顯,繪就齊魯大地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