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見習記者 高夢迪
作為造船大省的山東,頻頻發力智能制造,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質量和效率。9月26日,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下稱“威海金陵”)為Stena船東建造的第八艘E-Flexer系列高端客滾船W0271(STENA EBBA),提前65天交付。

轉型升級占領高端市場,生產訂單排到2028年……連日來,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山東省內造船業相關龍頭企業,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中國船舶產業的底氣和自信。
“目前造船業處于黃金期,威海、煙臺和蓬萊已經形成一個造船產業群,山東船舶業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整個航運市場的復蘇。”10月9日,威海金陵副總經理劉鑫男接受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占領高端市場
Stena E-Flexer系列高端客滾船建造拉開了威海金陵轉型升級的序幕,是威海金陵“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端客滾船建造基地”過程中較具代表性的產品。
劉鑫男表示,“我們的客戶以國內外大的航運公司為主,產品主要是高端客滾船,目前在北歐航線上最新的高端客滾船多是我們船廠制造生產。”

與此同時,依靠低價取勝的經營模式隨之消失,威海金陵高端客滾船在歐美已經打開市場,甚至價格比同類船廠要高出1000萬美元,但依舊不乏訂單。
早在2015年,威海金陵通過市場調研分析,放棄傳統的常規船型,制定了“高端客滾船細分市場”的戰略,將主要資源和精力注入到高端客滾船市場,拉開高端客滾船制造的序幕。2019年11月,公司成功交付第一艘Stena高端客滾船。自此,威海金陵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按期交付7艘高端客滾船,并提前交付了其中的4艘,交付業績全球排名第一。
劉鑫男介紹,已交付的Stena E-Flexer系列客滾船,在其航線上均是最先進、最高效、最節能、最豪華的船型,成為現代歐洲短途國際航線高端客滾船的典范,引領高端客滾船行業“中國制造”的新潮流。
“現在國內各船廠都在主推國產化,在煙威青地區一些配套的機械廠、設備廠產業鏈和供應鏈生態圈比較有優勢,威海金陵以高端客滾船和滾裝船為主打產品,煙臺來福士以海工為主,黃海造船有限公司(下稱“黃海造船”)則以小型集裝箱船為特色,蓬萊京魯船廠主要突出散貨船。”劉鑫男表示,在充分利用造船產業群優勢的同時,山東造船業高質量發展,基本形成完整的造船產業鏈條。
手持訂單排到2028年
作為榮成當地船舶龍頭企業,黃海造船近來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9月23日,由黃海造船為亞海航運有限公司建造的1800TEU集裝箱船“ASL HONG KONG”輪在榮成石島管理區順利交付使用。
“交付的這艘節能經濟型集裝箱船,有著低能耗、高航速、高實載率等優勢,使用后可大幅提升船舶綜合經濟性。”黃海造船副總經理常軍德表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訂單增長了一倍還多。目前,黃海造船在手海內外大型船舶建造訂單達70多艘,包括各式遠洋漁船、1800TEU集裝箱船、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豪華郵輪、多用途貨船、執法船等,建造計劃已經排到2025年。
與此同時,在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北海造船”)的船塢內,工人們正在進行船體焊接,21萬噸散貨船加緊制造。
在市場需求、船齡替代和環保公約共同驅動的新景氣周期里,青島北海造船目前手持訂單41艘,為近十幾年來最多的手持訂單量。截至目前,青島北海造船已建造交付各類干散貨船百余艘,超大型礦砂船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大型散貨船市場占有率居全球前列。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此前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船企承接了大量氣體船和雙燃料船舶的訂單,標志著中國造船在迎接全球能源革命當中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并正在成為引領者。中國也正在加速成為全球客船建造的中心,傳統上“以人為中心”的客船個性化設計建造模式正在移向中國。

劉鑫男介紹,目前山東省內大部分船廠訂單都已經排到了2026年,威海金陵的訂單已經排到2028年。生產訂單只是企業發展的一方面,作為山東品牌船企還將繼續精耕細作,行穩致遠,通過與巨頭合作不斷拓展合作空間,共同推進環保型、高效型船舶發展,為走向深藍的工業力量作出貢獻。
“智”造帶來新變局
山東是傳統的制造業大省,智能制造指數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山東省縱深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明確將高端裝備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強”產業之一,船舶制造業、海事設備制造業也在高端領域不斷求索。
“威海金陵引進國際先進的AVEVA MARINE 3D設計軟件,組建‘真3D’智能制造的設計團隊,實行全球異地協同、階段協同的3D一體化設計。通過有效融合,提升產品設計研發能力,建立和完善了高端客滾船從概念設計到產品交付的完整設計鏈條,并帶動一大批本土生產設計公司和技術團隊走向國際。”劉鑫男表示,智能制造服務船舶產業帶來新變局,增加了中國船企的競爭力。

10月9日,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劉延俊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目前山東省內智能制造的發展現狀看,呈現出整體向好的態勢,比如說海洋裝備制造方面,有以煙臺來福士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目前,中國在智能制造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時我國的智能制造呈現出產業化發展的態勢,以海洋裝備制造為例,最典型的就是海上光伏和海洋牧場相結合,實現海能海用,既節約了資源,也取得了顯著效果。”
山東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581億元,居全國第三位。一方面,山東船舶企業抓住了2020年以來船舶與海工市場復蘇的機遇,訂單相對而言比較充足,呈現出向好發展態勢;另一方面,疫情與國際經濟形勢仍然對行業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配套產品壓港、油價上升帶動運輸成本上漲給企業帶來新壓力。

據悉,今年3月份,山東省工信廳等7部門出臺《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瞄準深海、極地、綠色、智能發展方向,聚焦五大裝備,實施五大行動,全力打造山東半島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聚集區。下一步,將充分發揮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在總裝建造、產業配套、協同創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領作用,在產業鏈上下游加快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山東半島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聚集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