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10月12日,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山東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獲悉,十年來共投入困難群眾救助資金1365億元,特別是2020年-2022年,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9類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連續3年年均提高10%以上。

山東省民政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莊嚴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民政系統用心用情用力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全力推動全省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民政部對各省民政重點工作綜合評估中,山東連續9年取得“優秀”等次,位居全國前列。

這十年,聚焦弱有所扶,堅決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社會救助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積極推動救助制度從基本生活救助的單項救助,向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綜合救助制度體系發展,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確保了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圓滿完成。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將193.6萬困難群眾納入了動態監測范圍,全省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縮小到1.25:1。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提標擴面。十年來共投入困難群眾救助資金1365億元,特別是2020年-2022年,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9類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連續3年年均提高10%以上。其中,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較2012年增長143%、290%,重點困境兒童保障標準較2014年建制時增長364%。保障群體由低保、特困、孤兒拓展到重點困境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經濟困難老年人和殘疾人,全省360萬困難群眾納入保障范圍。 服務保障內容更加豐富。圍繞困難群眾需求,推進救助模式由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轉變,涌現出青島城陽“小桔燈”、榮成“海螺姑娘”、德州大救助等一大批服務品牌。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實現了省市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全覆蓋,對全省30.9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開展常態化關愛服務。
這十年,聚焦老有所養,積極構建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法規不斷健全。頒布實施《山東省養老服務條例》,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支持文件50余個,全面優化養老服務政策環境。2013年起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級養老服務專項資金,從資金、土地、稅費、信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服務供給持續增加。全省共建有各類養老服務床位66萬張,較2012年翻了一番。養老機構達到2486家,護理型床位占60%,提前4年達到國家養老規劃要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發展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752處、農村幸福院12024處、助餐食堂7920處;創新發展“家庭養老床位”5.2萬張,推動專業服務向家庭延伸。 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持續開展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建立起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健全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在職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訓體系,全省累計培訓各類養老服務與管理人員23萬人次,開設養老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達129所、高等職業院校62所,在校生15.6萬人,數量居全國首位。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全省先后有14市入選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試點市,數量居全國前列,青島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養老服務領域督查激勵地區。先后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打造縣域養老服務發展強縣22個,形成一批示范樣板。
這十年,踐行為民愛民理念,全面推動基本社會服務提檔升級。民政服務更加貼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8項,婚姻登記、社會組織登記等6項服務事項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和經濟困難老年人生活補貼資格認定實行免審即享,讓信息“多跑路”、群眾“零跑腿”。婚姻登記更加暖心。婚姻登記全面進入零收費、跨省辦時代,我省成為國家首批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省份,發出全國第一張跨省辦理的結婚證。分級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在全省創立“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品牌,弘揚了喜事新辦儉辦的時代風尚。殯葬改革更加安心。統籌推進惠民殯葬、綠色安葬、文明禮葬,全面實施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每年減免金額達8億元。全省新建節地生態公益性安葬(放)設施9559處,基本實現市、縣、鄉三級全覆蓋。 區劃地名工作更加用心。堅持黨對區劃地名工作領導不動搖,圍繞全省發展戰略布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制定出臺山東省設鎮、設街道標準,高質量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地名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這十年,聚焦基層基礎,奮力譜寫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篇章。城鄉社區治理不斷創新。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健全完善,高質量完成三屆村(居)委會換屆工作。持續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建成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6.3萬處,基本實現全覆蓋,城市社區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配備社區工作者7.39萬名,在為民服務、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牽頭組織開展村(社區)“牌子多”問題集中整治,清理各類機構、制度牌子190余萬塊,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社會組織發展更加有序。一手抓培育發展,一手抓依法管理,在全國率先推行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等“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以黨建引領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社會組織“黨建入章”和“兩個覆蓋”均達到100%。建立綜合監管機制,全省5416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與行政機關脫鉤,嚴厲打擊非法社會組織,深入整治“僵尸型”社會組織,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慈善社會工作蓬勃發展。山東福利彩票累計銷售1389億元,籌集公益金401億元;“慈心一日捐”公益品牌項目省本級募集資金4.35億元。打造“齊魯和諧使者”高層次社工人才品牌,領航山東社工人才隊伍發展。全省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5.99萬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11.16萬人,建成1739個社工站,全力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這十年,踐行為民愛民理念,全面推動基本社會服務提檔升級。民政服務更加貼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8項,婚姻登記、社會組織登記等6項服務事項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和經濟困難老年人生活補貼資格認定實行免審即享,讓信息“多跑路”、群眾“零跑腿”。婚姻登記更加暖心。婚姻登記全面進入零收費、跨省辦時代,我省成為國家首批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省份,發出全國第一張跨省辦理的結婚證。分級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在全省創立“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品牌,弘揚了喜事新辦儉辦的時代風尚。殯葬改革更加安心。統籌推進惠民殯葬、綠色安葬、文明禮葬,全面實施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每年減免金額達8億元。全省新建節地生態公益性安葬(放)設施9559處,基本實現市、縣、鄉三級全覆蓋。區劃地名工作更加用心。堅持黨對區劃地名工作領導不動搖,圍繞全省發展戰略布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制定出臺山東省設鎮、設街道標準,高質量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地名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