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通訊員 范洪艷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年10月,是全國第13個“敬老月”。山東省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數達到1606萬,居全國首位。如何為廣大老年群體提供更便捷、更暖心、更貼心的社保服務,全省社保經辦機構不斷探索,努力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從“窗口”搬到“村口”
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群眾大多生活在農村,為方便群眾辦理業務,使群眾“少跑腿”,全省各級經辦機構不斷探索,積極依托銀行、基層服務平臺實現更多居民養老保險服務事項下沉,努力打造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便民服務圈,不斷滿足群眾“就近辦”需要。
濱州市充分利用農村超市、村衛生室、村兩委辦公室等現有場所掛牌設點,開發建設村級人社服務平臺信息系統,部署應用自助終端,形成村級人社服務平臺。
目前,濱州市累計建成村級人社服務點1993個,實現了全市范圍內偏遠農村和400人以上村居全覆蓋,廣大群眾“足不出村”就能辦理社保、醫保等業務和10余項金融服務,建成了群眾家門口的人社服務“便利店”。
淄博市臨淄區充分挖掘銀行分布廣、硬件好、服務優的特點,同農商銀行密切合作、深入部署,開啟社銀合作服務新模式。目前,臨淄區農商銀行51家營業網點可通過“智慧人社綜合業務平臺”辦理11項社保業務,為參保群眾的幸福“加碼”。
邁出“窗口”走上“街頭”
“以前自己對社保政策不了解,咨詢政策問題也只知道要跑到當地人社部門,費時又費力,現在政策都送到我們村里啦!”一位群眾在采訪時提到。
濟寧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保政策進萬家”深化行動,以“服務面對面、政策來敲門”為主題,突出“起底式”宣傳特點,聚焦群眾關心問題,創新宣傳方式,將社保服務和政策送到群眾身邊。
走出“窗口”走進“家門”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社保工作能否真正惠民利民,貴在落實,重在落實,全省各級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相結合,立足本職工作,以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全面提升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服務質效。
“小伙子,真的很感謝你,感謝……”今年66歲,從未享受過養老保險待遇的王新英老人來到東營市墾利區社保中心尋求幫助。因老人原戶籍地為聊城市高唐縣,在遷移戶籍前已滿60周歲,并且老人提供的證明材料中有部分需要本人進行現場辦理,所以需前往高唐縣社保中心辦理相關業務。但老人年紀已大,文化程度低,自行前往原籍聊城市高唐縣辦理手續十分困難,于是,墾利區社保中心決定驅車260公里,前往高唐縣陪同老人完成業務辦理。
經過兩地社保中心溝通配合、積極協調,最終順利為老人辦理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補繳費、社保卡制卡激活等多項業務。在5月份辦理完手續后,王新英老人于6月22日就領到了第一筆養老金,墾利區社保中心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為民服務宗旨。
全國“敬老月”來臨之際,全省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將充分利用好這一契機,為老年人送溫暖、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不斷增強廣大老年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