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強,越來越多的鳥兒在保護區筑巢繁殖,有的還進城“安家落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導報記者 李志海 通訊員 關晨歆
10月20日晚,三集紀錄片《大河之洲》在山東衛視和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播出,迅速火遍朋友圈。 黃河入海蘊奇觀,百鳥翱翔水云間,使這片灘涂更有靈性、更為生動。 黃河三角洲的生態保護一直是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心之所系、業之所重,他們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投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線。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加快推進。 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堅守在這里的工作人員,穿著雨靴行走在濕地灘涂上,時而低頭在水中摸索,時而用筆記錄數據,正在為濕地保護默默付出。 在位于黃河入海口遠望樓的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認真觀看大屏幕,及時準確記錄監控下濕地保護、水質變化、鳥類狀態等情況細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趙亞杰說:“得益于保護區生態不斷向好,這片濕地更加生機盎然。鳥類從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1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其全球總量的1%,已成為東方白鸛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強,越來越多的鳥兒在保護區筑巢繁殖,有的還進城“安家落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鳥兒多了,游客也多了起來。其中不乏許多鳥類愛好者與攝影愛好者,他們表示,這幾年保護區不僅鳥類數量多了,而且許多候鳥變成“留鳥”,來這里觀鳥成了他們每年都要進行多次的“保留節目”。 “今年春天繁殖季,東方白鸛的繁殖巢數從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為了實時掌握每片濕地的鳥類活動,今年,自然保護區新搭建了鳥類動態實時監測系統,每一只進入監測范圍的鳥兒都會被自動識別、記錄。“覆蓋的范圍會更廣,監測的鳥類可能會更多,這個系統不但能夠鑒別鳥的種類,還能統計鳥的數量,大群的鳥類計數也能夠實現。”趙亞杰說。 “這幾年,保護區實施了總投資13.6億元的濕地修復項目,形成了‘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的良好濕地修復效果;重點實施東方白鸛、黑嘴鷗等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檉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復等工程,生物多樣性逐步提高,黃河三角洲‘顏值’與‘氣質’同步提升。”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李興杰介紹。如今,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分別達到1630種和411種。近年來,保護區濕地面積增長了188平方公里。 濕地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這兩大保護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進,是該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讓自然保護區成為萬物共生的美好家園,讓綠色成為東營發展的最亮底色、最突出特征、最鮮明優勢。 經過一年的創建,目前黃河口國家公園已經正式進入報批設立階段。“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保護好大河之洲。”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許明德表示,“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高質量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為統領,持續加大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統籌促進河口生態系統健康,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標桿,交出一份優異的‘生態答卷’。”
|